保护自己的最终秘诀是:不主动同情任何人,不高估你与任何人的关系,人生在世最大的智慧便是:进退有度、从容自信
有道是:“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人性这个东西,你不经常体会你不知道,如果想在这方面走捷径的话;
就是说你哪怕还没体会过真正的人性,但又想让别人感觉自己好像在这方面很老成一样——那就记住这个结论:
不要同情任何人,不要高估自己和任何人的关系;不管是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都要保持进退有度,从容自信。
当你面临生活的抉择、需要独自待人接物的时候,就用它时刻提醒自己。
一、不要同情任何人
现在网上一直都有一个矛盾,不管在任何话题下,也不管在任何时空,只要有人提出来,马上网友就会吵起来。
是什么呢——圣母心。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就是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一个随意同情他人的人,更不喜欢去随便同情一个人。
因为在年轻人的眼中,自己的情绪是珍贵的,不能随便让无意义的事和人牵动出来。
这在心理学上有专门的解释,叫“同情疲劳”。
就是字面意思,一个人如果过度去同情别人的时候,会消耗自己的心理资源,最后导致情绪衰竭。 再说直白一点就是,累了。
举个例子,所有人都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医院里的医生往往看起来没什么同情心的,他们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告诉病人:
你病得很严重。
还有一些病人的家属总是围着医生,不断地请求对方要用心。
而医生看起来并不在意,大多数情况下会简单回复一下,而不是握紧家属的手说:“大姐!您就放心吧!我不把他治好,我都不带吃饭的!”
原本我认为,医生就是一个需要冷静的职业,而且见惯生死之后就注定内心平静。
但现在,各位也应该能明白,他们其实就是害怕自己在频繁的同情之后,陷入情绪疲劳;甚至有的医生,他们已经疲劳了。
当代年轻人也这样,所以才会特别看不惯有人“圣母心泛滥”。
不过这也折射出了我想让你记住的结论——过度同情别人,自己必遭反噬。
二、不要高估和别人的关系
你是不是特别不喜欢那种“自来熟”的人?你们可能只是第二次见面,对方却将你们的关系标榜得像“铁哥们”一样。
同样,大多数人或许也想展示自己的热情,但又怕自己“热脸贴了冷屁股”的同时,给他人造成烦恼。
社会的组成说起来复杂,其实也特别简单,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像电视剧里张作霖说的:“江湖不是打打杀杀!那江湖是人情世故。”
如果你错误地识别了你与他人的关系界限,自己被人讨厌倒也没那么可怕了,怕就怕你让人精反过来算计。
为什么这么说?
我就问各位一个问题,诈骗的精髓在于什么地方?不在于“骗”,而在于“信”。
所以你可能跟人家掏心掏肺当朋友处呢,对方却在用你的热情、你的信任琢磨怎么把你推向深渊。
余华的小说《活着》,富贵是怎么从纨绔子弟到一贫如洗的?还不是被那些“朋友”一个接一个算计了。
我输出这个观点,也不希望各位草木皆兵,至少在人际交往中设置红线,对于那些突破红线的关系,你就一定要当断则断。
三、进退有度,从容自信
以前我就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不管在任何场合里都能被人尊重,都能让人重视你、肯定你。
再问得终极终极一点,如何才能做好一个“人”。
后来我得出一个特别精彩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的结论——要想学做人,就按照中国是怎么在国际社会上做“国”的方式来做。
感觉很深刻,其实很简单。
国际社会里的中国,不惹事、不怕事,不投机取巧,也不上纲上线,但真的遇到较真的事情,我们也不含糊;
而如果感受到别人的诚意的时候,我们也会热烈欢迎,真心与人相处。
所以你完全可以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果用一个结论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进退有度,从容自信”。
我之所以前面突然说了一个这么深刻的例子原因,就是想让各位切实地体会这一你虽然明白,但还是觉得空洞的大道理。
社交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不学会保护自己,最终这把剑在刺向别人的时候,也刺向了自己。
这也就是为什么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社交”。
学会社交技巧,只能助你面对社交的“苦海”,而学会在社交时保护自己,你就能在“苦海”里一直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