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后期最能打的将领、英王陈玉成命令自己的部将扶王陈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后期最能打的将领、英王陈玉成命令自己的部将扶王陈得才率数万太平军精锐西征甘陕,计划开辟“第二战场”。彼时,清军主力云集东南,西北地区空虚,陈得才一路高歌猛进,并一路招兵买马,西征军的规模很快便突破了20万之众。 就在陈得才高歌猛进的时候,因苗霈林的叛变,导致庐州(今安徽合肥)失陷,陈玉成被清军俘杀,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的据点悉数被清军拔除,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直接暴露在清军的威胁之下。这下可好,太平军这边乱成一锅粥,陈得才带着20万大军在西北冲得正欢呢,老家安徽却被人端了,天京眼瞅着就要完蛋。陈得才心里那个急啊,可西征军离得太远,鞭长莫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陕西甘肃打,一边招兵一边抢粮,队伍越滚越大。但问题来了,人多不代表能打——这些新兵蛋子大多是饥民凑数的,没训练没纪律,打起仗来跟散沙似的。清军那边呢,一看太平军内部乱了,立马抓住机会,派出了狠角色僧格林沁。这家伙是蒙古王爷出身,打仗贼猛,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收拾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初,僧格林沁带着精锐骑兵和洋枪队,从河南直扑陕西,目标就是陈得才那支西征军。 话说黑石渡这地方,在今天的湖北随州一带,当时是太平军西进的必经之路。陈得才原计划是从陕西南下,回援天京,可僧格林沁早就算准了这一步,提前在黑石渡设下埋伏。1864年5月,双方在这儿撞上了,太平军20万人马浩浩荡荡,清军才不到5万,表面看太平军占优,可实际打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僧格林沁玩了个狠招,他把骑兵分成几股,藏在山谷树林里,等太平军主力渡河时突然杀出。太平军那些新兵哪见过这阵仗?一乱就溃,互相踩踏,死伤惨重。陈得才还想稳住阵脚,可手下的将领们各怀鬼胎,有的想投降,有的想跑路。僧格林沁呢,亲自骑马冲锋,带头砍杀,清军的洋枪队火力全开,太平军像割麦子一样倒下去。这场仗打了整整三天,太平军被包了饺子,死伤过半,陈得才最后只带残部逃进山里,没过多久就自杀了。黑石渡一战,成了太平军西征的终点站,也把太平天国推向了绝路。 表面看,黑石渡之战是僧格林沁的“高光时刻”,他确实牛,战术玩得溜,以少胜多,帮清朝稳住了西北。但深挖下去,这场仗暴露了太平天国的致命软肋——领导层太菜了。陈玉成派陈得才西征,本意是开辟新战场,减轻天京压力,可这战略纯属拆东墙补西墙。你想啊,西北是打下来了,但安徽老家没人守,结果陈玉成一死,整个太平军指挥系统崩盘。陈得才20万大军听着唬人,可里头一大半是乌合之众,没统一训练,没后勤保障,打仗全凭一股蛮劲。反观僧格林沁,清军虽然人少,但装备精良,骑兵机动性强,还有洋枪洋炮撑腰,加上僧格林沁经验老到,知道怎么利用地形打伏击。太平军输得不冤,本质是输在战略短视和组织混乱上。 更气人的是,太平天国高层内斗不断,洪秀全那帮人在天京醉生梦死,没给前线半点支援。陈得才在黑石渡苦战时,天京那边还在搞宗教仪式,完全脱节。这仗打完,太平天国加速垮台,天京1864年7月就被攻陷了。僧格林沁呢,靠这一战封了亲王,风光无限,但咱也得泼点冷水——他的胜利沾满了血腥。清军追杀太平军时,连平民都不放过,手段残忍,这算啥高光?无非是封建王朝的暴力机器在运转罢了。历史书总爱吹僧格林沁的英雄事迹,可别忘了,太平军里那些普通士兵多是穷苦百姓,被逼上梁山的。黑石渡之战,说到底是一场悲剧,暴露了乱世中人命如草芥的残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