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
成都市文化馆二〇二五年服务宣传周海报。
中国美术学院“国美夜校”之“插画·丙烯马克笔”课程海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距离开课还有半个小时,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教室门口已人影攒动。刚刚结束软件开发工作的95后潘虹,笑称自己“从‘工位’到‘学位’无缝对接”。这里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美夜校”的一个教学点,也是当下各地“艺术夜校”蓬勃开展的生动缩影。
从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被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到北京石景山打造“全民美艺生活圈”,再到四川成都开展“全龄全域”教学探索,作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举措,艺术夜校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书画、手作、生活美学……不少课程一经发布名额便“秒光”。艺术夜校何以牵动万千心灵?
艺术夜校的蓬勃兴起,绝非简单的文化消费热潮,而是社会美育需求长期积淀后的集中释放,映射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内涵的深度追寻,更折射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通过艺术赋彩生命、重构生活美学的迫切需求。在艺术夜校,人们放下职场的紧绷感,在陶泥中寻求“器物自由”,于皮具上打造专属印记……指尖在跃动,精神在松绑,自我也在心灵安顿中舒展。艺术实践如静水深流,消却浮躁与焦虑,使人获得一种难得的静气。艺术在此,是抚慰,更是自我觉知的路径——在觉知中创造,在创造中觉知,在此微妙的过程中,自我得以被更深入地看见,潜能被一点点激发。人之为人,其本身更丰饶的含义和价值空间因此解蔽。
百余年前,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曾创立过“校役夜班”。他筹划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时,在《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擘画宏图,除却“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与“倡导艺术运动”,赫然并列的正是“促进社会美育”。该倡议打破了艺术囿于精英圈层的传统,将美育扩展为全民教育。而今艺术夜校遍地开花,正是这一远见卓识在新时代的生动回响与深化实践。
与20世纪80年代以文化课为主的夜校潮不同,当下艺术夜校面向生活日常、直指心灵需求,让普通人从艺术的旁观者变为创造者,在自主创造中重启自信,感受当下自足。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陶养,到手机摄影、iPad插画等紧跟潮流的实用技能,艺术夜校以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着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文化需求,还通过创新课程场景、灵活多变的形式助燃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中国美术学院“国美夜校”的多元探索,为这股热潮提供了创新样本。自2023年底起,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依托学校优质课程和师资,推出“国美夜校”项目,以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为目标,持续推动融合创新,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国美夜校”打破空间壁垒,从校园延伸至杭州天目里等繁华商圈腹地,同时激活清波街道和钱江新城的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让艺术教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国美夜校”不仅面向社会大众开设60余门课程,还特设公益班级,服务校内校工及周边社区,模式上跨越界限,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让优质美育资源直达千家万户,极大拓展了美育的广度。“国美夜校”更以功能破题,通过“美育公益行”深入机关、企业,将艺术温暖传至远方,并定期举办社群活动,为年轻人构筑艺术社交新平台。
在地域文化浸润下,艺术夜校的热潮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实践形态。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通过“市民艺术夜校”总分校模式,构建“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美育格局;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持续打造“时光里”美艺空间,形成京西文化艺术阵地综合体;浙江省文化馆推出免费“艺术自习室”,并将“全民艺术学堂”搬到户外,开设“没有围墙的夜校”;成都市美术馆通过“夜间艺术教育+社交体验”模式打造特色青年夜校……文化馆以其深入基层的触角和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为夜校提供了坚实的场地与组织基础;而美术馆、美术院校等专业机构,则贡献了深厚的学科积淀、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前沿的美育理念,它们共同支撑起艺术夜校的专业高度与创新能力。
艺术夜校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传统授课方式创新不足、内容同质化、教学资源分布不均、部分课程难以匹配青年群体个性化需求、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足、场地有限且设备更新滞后等。如何让这盏美育之灯长明?
关键在于构建长效机制。为此,艺术院校、文化机构纷纷探索转型路径。通过拓展服务对象、延伸服务链条,贯通“普通教育+生活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依托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将夜校学习成果纳入其中,累积转化为学分,最终形成完整的个人数字学习档案;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联动企业与社区等,通过课堂与场景融合的模式,将特色人文地标、产业园区、非遗工坊等转化为教学实践基地,支持青年按兴趣与需求“点技术”“选导师”“定教室”“换场景”;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整合高校资源与社会力量,同时吸纳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等优秀人才,以社会化、项目化及市场化方式选聘优质师资。
当夜校灯光与城市霓虹相互辉映时,一个由政府引导、院校支撑、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美育生态系统正在成形。夜幕下的这盏艺术灯火,照亮的不只是技艺习得的方寸之地,更是涵养人格、丰盈生命的广阔原野、艺术海洋,陪伴无数心灵开启精神夜航。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