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对李德进行了公开审查,周总理当时也在现场,可最终的判定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了。 奥托·布劳恩,化名李德,1900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小镇。他早年在孤儿院长大,原因虽不清楚,但显然磨砺了他的性格。1918年,他被征召入伍,却因一战结束未上战场。战后,他拿到小学教师资格,却没去教书,而是投身共产主义事业。 1919年,他加入德国共产党(KPD),很快成为全职工作人员,搞宣传、组织活动,还干过窃取文件的地下工作,1921年因此被捕,但逃过牢狱之灾。1926年,他再次被捕,1928年在同志帮助下越狱,逃往苏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受训,为日后去中国埋下伏笔。 1933年,共产国际派李德到中国,担任中共军事顾问。他化名李德,抵达江西苏区,直接参与领导层工作。他的苏联式军事训练背景让他倾向于阵地战,但这套打法在中国内战中水土不服。 面对国民党围剿,他主导的战术让红军损失惨重,尤其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几乎把红军逼入绝境。1935年遵义会议后,李德被剥夺指挥权,只剩顾问角色。不过,他硬是跟着红军走完了长征,成为唯一全程参与的外国人。1939年,他回苏联接受审查。 1939年夏,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对李德开审,重点是他在中国六年的表现,特别是军事上的失误。会上,有人直指他的阵地战思路害苦了红军,造成了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巨大损失。李德辩解说,他是按苏联经验办事,面对国民党压倒性优势,红军处境本就艰难,他的策略虽没成功,但初衷是为革命出力。审查气氛很紧张,但关键时刻,周恩来站出来说话了。他指出,李德远道而来参与中国革命,跟大家一起吃苦走长征,失误虽有,但责任不该全推到他一人身上。这番话让会场冷静下来。最终,共产国际认定李德有错,但免予处分,责任主要由中共承担。这结果出乎意料,也让人好奇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周恩来在审查中的发言很关键。他没护短,也没落井下石,而是实话实说。李德的建议确实出了问题,但执行这些决策的是中共自己。他强调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追究个人责任。 这态度既理性又务实,可能是促成宽松判决的重要因素。当时正值斯大林大清洗时期,许多外国共产主义者回苏联后都难逃厄运,李德能平安落地,很可能跟周恩来的发言有点关系。他的话不仅救了李德,也让中共避免了更大的外部压力。 审查后,李德留在苏联,躲过了大清洗,在出版社干编辑和翻译,后来还给战俘讲政治课。李德在中国革命中的角色不好评说。他的军事失误实实在在害了红军,反围剿的惨败和长征早期的困境都跟他脱不了干系。但他毕竟是个外国人,背井离乡投身革命,还走完了长征,这份坚持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