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表现出了极强的进攻欲望。无论是哈马斯所在区域,还是平民聚集区,都遭到了以军的猛烈打击。以色列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驱逐当地平民,将当地变为犹太人控制的土地。国际社会也发现了这一点,开始对以色列进行批评以及谴责。
以色列参考消息网报道称,但国际社会小瞧了以色列的野心,它盯上的不止是加沙地区的领土,还有叙利亚的领土。在叙利亚爆发内战后,以色列军方占领了缓冲区,变相控制叙利亚领土。随后,内塔尼亚胡首次踏入了叙利亚领土,在当地举行了“安全会议”。
这对于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涯来说,有不小的帮助。以色列身处中东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经常受到来自巴勒斯坦、黎巴嫩真主党、伊朗等势力的威胁。内塔尼亚胡通过展示对国家安全的坚定承诺,以及对抗敌对势力的决心,激发了国民的集体防御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赢得广泛支持,尤其是在右翼阵营和鹰派选民中间。
内塔尼亚胡而且,强硬立场有助于凝聚选民,特别是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团结在领导人周围,表现出更高的国家忠诚度。内塔尼亚胡利用这一点,将自己塑造成保卫国家利益的坚强领导者,稳固基本盘,同时吸引边缘化的温和派向其靠拢,增加跨党派吸引力。
同时,也能提升以色列的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强硬姿态被视为力量的象征,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谈判筹码。内塔尼亚胡的果断行动,比如加强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击、高调反对伊朗核计划等,展示了以色列不可小觑的实力,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等西方盟友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以色列在全球外交格局中的影响力。
以军还有,也能制造选举动力,冲突时刻往往成为政治领袖证明自身领导力的舞台。内塔尼亚胡擅长将外交胜利或军事成功转化为政治资本,例如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实现了与阿拉伯国家的正常化,从而在国内外舆论中赢得好评,增强了他在国内政治竞争中的优势。
在国内面临腐败指控或其他棘手问题时,对外采取强硬措施能有效地转移公众视线,将注意力转向更为迫切的外部威胁。这样不仅可以减缓负面舆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自身政治困境的压力。
以色列议会此外,还能巩固安全网络。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政策促进了与邻国、尤其是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安全合作关系。这些联盟的深化有助于构筑多层次的防御网,抵御来自北部和东部边境的潜在入侵,同时也为以色列的经济、战略带来了新的机遇,进一步支撑内塔尼亚胡政坛的地位。
内塔尼亚胡在经济政策上的表现,也是其政治成功的一部分。他倡导的财政纪律和市场自由化措施,促进了以色列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全球关注,被誉为“创业国度”,这些成绩有助于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也为他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抗议活动最后,以色列面临多重安全挑战,内塔尼亚胡强调的国家安全政策,确保了以色列在周边动荡的中东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他主张的强硬国防策略,包括边界安全加强、反恐作战以及军事技术的先进部署,为以色列赢得了“铁穹”般的保护伞,保证了平民免遭战火侵扰,这是大多数以色列民众非常重视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