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央为已经去世的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陈昌浩补开了追悼会,让人诧异的是,这场追悼会竟然引来了众多原红四方面军将领,其中主持追悼会的,是战功赫赫的徐向前元帅,为追悼会致悼词的,是李先念同志,除此之外,像洪学智、陈再道、秦基伟等众多还健在的红四方面军老人都来到了现场,共计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追悼会。 陈昌浩,190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接触革命思想,1925年投身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成为共产主义者。他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奔赴鄂豫皖苏区,开始了戎马生涯。 1931年,陈昌浩被任命为红四军政治委员,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他与徐向前搭档,担任总政治委员。这支部队不到三万人,却在国民党“围剿”中屡建奇功。黄安战役打了43天,歼敌1.5万;商潢战役10天干掉5000多敌军;苏家埠战役更狠,48天歼敌3万,活捉敌军总指挥厉式鼎。这些胜利,离不开陈昌浩的政治动员和指挥配合。 可他也有争议。鄂豫皖时期,他追随张国焘,卷入“肃反”运动,酿成惨剧。白雀园一地就有2500多人被错杀,团以上干部损失过半,像许继慎、曾中生这样的红军骨干都未能幸免。这段历史,让人对他的评价复杂起来。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转战川陕,他继续辅佐张国焘建立根据地。 1935年,长征开始,陈昌浩随红四方面军跋涉万里。1936年,西路军奉命西征,他与徐向前率2万余人渡黄河,试图打通国际路线。可惜,战略失误加上敌军围堵,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到1937年仅剩不到3000人。陈昌浩奉命撤回延安,途中因病滞留,后辗转赴苏联治疗。1952年回国,他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直到1967年自杀,享年61岁。 1980年8月21日,北京八宝山,中共中央为陈昌浩补开追悼会。主持人是老搭档徐向前元帅,悼词由李先念同志宣读,洪学智、陈再道、秦基伟等红四方面军老将悉数到场,总人数超500。这阵仗,放在当时可不小。 追悼会庄严肃穆,徐向前回忆了他与陈昌浩并肩作战的岁月,提到红四方面军创建时的艰难和辉煌。李先念则回顾了陈昌浩的革命经历,特别点出西路军的牺牲,称他为党的事业“尽了力”。洪学智等人也提到当年战斗的点滴,对陈昌浩既肯定又感慨。500多位老战友齐聚,既是对个人的缅怀,也是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追忆。 这场追悼会不只是悼念一个人,更像一次历史清算。1980年,中国刚走出特殊时期,改革开放起步,政治氛围宽松起来。陈昌浩生前未获公正评价,这次追悼会算是为他正名。 西路军的失败曾是敏感话题,有人归咎于陈昌浩和张国焘,但追悼会后,党史研究逐渐澄清真相。1981年,朱玉发文探讨西路军问题;1982年,陈云指出失败是中央决策失误;1983年,李先念推动官方文件为西路军正名;1984年,胡耀邦批示恢复陈昌浩名誉。到1996年,《红军长征史》对他的评价趋于客观。这场追悼会,成了拨乱反正的起点。 它还提醒我们,革命胜利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苦难,是中国革命史的沉重一页。陈昌浩有功有过,但他和那些战友的付出,铺就了今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