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去了坦桑尼亚,我才发现:我们对“非洲”的误解,太深了。 一落地,时间就开始慢了半

去了坦桑尼亚,我才发现:我们对“非洲”的误解,太深了。 一落地,时间就开始慢了半拍 落地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我刚冲下飞机那股“都市节奏感”,就直接被一盆热空气糊了脸。 整个机场像临时搭建的大会堂,空调像佛系风扇,工作人员的步伐堪比月球漫步。 来之前,脑子里总闪过草原、野生动物和原始部落的画面。但眼前的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这座繁忙的沿海城市,完全颠覆了想象。 高楼和普通商铺并肩而立,街头咖啡馆里坐着谈生意的上班族,马路上挤满了各式车辆。城市充满活力,带着自己的节奏运转。 走在街上,我才注意到坦桑尼亚人的肤色其实非常多样,从深棕色到浅褐色都有。一位当地朋友告诉我,非洲大陆本身差异巨大,撒哈拉沙漠南北的风土人情就截然不同。 简单地把非洲看作一个整体,实在过于草率。 在市区一家小店,我用手机付钱时,旁边的本地工程师笑着说:“我们这用手机付账可有年头了。” 他指的是M-Pesa,这个最早在邻国肯尼亚推出的移动支付系统,靠简单的短信就能转账汇款,比不少发达国家都普及得早。 更让人惊讶的是,肯尼亚使用的电力,大部分来自水能、地热等清洁能源,比例高居全球前列。 在桑给巴尔岛和当地人聊天,他们提到“乌班图”的精神,大意是“我因你而存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社群的重要性。 非洲不是没有历史的地方。比如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那些巨大的石头建筑不用任何黏合剂,屹立了上千年。 近年更有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让世界看到了非洲文学的深厚底蕴。 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机场升级。公开报道显示,项目团队会认真组织安全演练,包括模拟应对突发触电情况,不断完善安全措施。 有研究非洲问题的专家指出,中非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理解可以更深入些,不少非洲青年来到中国学习工作,但中国人去非洲深入了解的机会相对较少。 另外,网络上偶尔出现一些内容,以猎奇的方式展示非洲,这无助于增进真正的相互理解。 离开前一晚,我在海边酒吧听到节奏感极强的音乐。酒保兴奋地说:“这是Afrobeats(非洲节拍),现在在欧美可流行了!”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类非洲流行音乐在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上的播放量近年来激增数倍,影响力早已跨越大陆。非洲的文化,正主动地、充满活力地融入全球潮流。 再次走进达累斯萨拉姆机场准备回国时,我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机场在升级,整个非洲大陆也在按照自己的步调发展。 数据显示,坦桑尼亚的经济增长势头良好;非洲联盟正式加入二十国集团(G20);中非合作论坛持续推动着双方伙伴关系。 非洲不需要谁去“拯救”,它需要的是被客观、真实地看见。看见它五十四张不同的面孔,看见年轻创业者们的干劲,看见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 真实的非洲,正带着移动支付、清洁能源、文学桂冠和动感节拍,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