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最近说的话,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他居然公开讲,美国给印度加多少关税都行,前提是必须比中国低10到20个百分点。 莫迪说出这种话,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加速重组,美国一心想“脱钩”中国,寻找替代者。印度仗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印度制造”政策以及地缘政治优势,觉得自己有资格跟美国谈条件。尤其是看到苹果、富士康、特斯拉等企业陆续把部分产能迁到印度,莫迪更觉得自己手里攥着筹码。 但莫迪这招“关税差价”策略,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美国真答应了,就等于默认对中国的高关税是惩罚性措施,而对印度是战略豁免。这个口子一开,东盟、墨西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肯定不乐意,谁不想享受比中国低的关税待遇? 可美国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推进印太战略,需要拉拢印度抗衡中国。要是不答应莫迪的条件,印度可能转头就去和俄罗斯签油气协议,或者在金砖峰会上给中国递眼神。 从美国的角度看,他们确实有拉拢印度的需求。但美国也清楚,印度国内产业基础薄弱。别看手机、电子产业喊得响,技术密度高的部分还是靠外资撑着。 富士康在印度开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继续出货给欧美。如果美国降低对印度的关税门槛,印度出口品的成本优势会更明显。比如,中国手机出口到美国被加25%的税,而印度手机关税比中国低10到20个百分点,美国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印度产品。这会让富士康、纬创、三星等厂商更坚定地加码印度。 可关税低了不全是好事。对印度来说,低关税意味着美国商品更容易涌入。印度国内的中小制造企业竞争力本来就不强,要是被美国品牌压得抬不起头,这笔买卖未必划算。而且印度的贸易逆差已经够大了,2022年超过1200亿美元,再放开市场让美货进来,可能还没挣着钱,先被削一轮。 更讽刺的是,印度想通过关税优惠替代中国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可现实是,印度对中国的依赖比以前更深了。印度70%的太阳能板、逆变器都是中国造的,国内项目全停了,电价涨了3倍,最后只能偷偷摸摸从中国进口,还得贴个“印度制造”的标签。 最近印度又对中国钢铁加征12%的关税,说是“临时措施”。但中国钢铁占全球产量的50%,技术、成本、质量都是世界第一,印度加那点关税,顶多让自己的基建成本涨一截,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莫迪的算盘打得叮当响,可他忘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是靠关税堆出来的。印度经济的问题,根本不是“关税比中国高”,而是营商环境差、基础设施烂、教育水平低、产业链断层。政策三天两头变,今天说免税,明天就加税。 特斯拉原本计划在印度建厂,结果因为等一颗德国轴承要45天,而在中国长三角只需3天,直接暂停了计划。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工人效率只有中国的60%,为了保证质量,只能让印度工厂做简单工序,复杂的还得运回中国。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把关税降到零,外资也不敢来;就算来了,也待不长。印度国内的反对派和农民团体,已经在向莫迪政府施压,警告不要对美国作出“过度的让步”。 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允许转基因作物进入,这直接威胁到印度农民的生计。印度农业部长乔汉明确表示,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谈判必须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从数据上看,印度的关税政策确实存在矛盾。印度是全球进口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最惠国税率达到18%,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而印度对美国的关税高达52%,这次美国谈判直接要求印度将汽车关税降到零,钢铁关税也得降。莫迪现在骑虎难下:答应美国,国内老百姓造反;不答应,关税洼地的梦就碎了,外资更不来了。 莫迪的这一言论,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果美国真的给印度“特殊待遇”,欧盟肯定会跳出来反对。凭啥美国产品在印度关税低,欧盟的就高?这会破坏全球贸易规则的公平性。而且东盟、墨西哥等国家也可能效仿印度,要求美国给予类似待遇,美国的贸易政策将面临更大挑战。 其实,印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短板。这些年印度一边买俄罗斯石油,一边收美国投资,还能在金砖和四方安全对话中都占个座,这种“左右逢源”的操作确实厉害。但经济发展不是玩政治游戏,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光靠关税优惠吸引外资,终究是无源之水。 说到底印度经济要想真正崛起,不能靠投机取巧,得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教育医疗等方面下苦功夫。否则,就算美国真的给了低关税,印度也未必能接住,搞不好还会砸自己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