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宝鸡,一继父得知儿子在学校被霸凌后,开了1100公里的车,赶到学校,给施暴者送烟、送钱,以表达他对学校处理结果的不满。继父:他们不是找我儿子要钱要烟,不给就打人吗?行,我给他!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园暴力的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校园暴力不只是限于肢体上的攻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迫、言语的侮辱和网络上的恶意诋毁。虽然我们已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要根本解决问题,仅靠教育手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法律和惩罚机制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加强,才能有效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安全。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尤其是涉及校园暴力事件时,刑事责任的追究有所限制。对于年龄在12岁以上但未满14岁的未成年施暴者,只有在其行为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致人死亡或严重伤残,且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才会承担刑事责任。 显然,这一规定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权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并未达到如此严重的后果,因此,虽然他们在法律上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其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和身体伤害却是真实存在的。此时,受害者的权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更为棘手的是,施暴者若未成年,法律仅对其家属提出民事赔偿要求,这无疑让受害者和施暴者双方在责任追究上产生了巨大分歧。受害者往往面临着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需要接受多年的心理治疗与疏导。惩罚不只是对行为的制裁,它更应发挥震慑作用,让施暴者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而对于受害者来说,适当的惩罚能够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也能让社会看到公正的力量,增强对这一现象的警觉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社会和媒体也应当发挥正向引导作用,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为青少年提供榜样,减少暴力行为的滋生土壤。 只有在教育与惩罚“双剑”并行的情况下,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环境,助力国家未来的发展。 在2024年的5月,一则发生在陕西宝鸡的校园霸凌事件,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身在千里之外江苏徐州工作的杨先生,得知自己的儿子在宝鸡就读的中学遭遇校园霸凌后,内心震惊不已。 据了解,杨先生的儿子在学校被两名同学多次勒索钱财和香烟。面对这些无理的要求,孩子选择了拒绝。然而,施暴者对此恼羞成怒,竟然对这个懦弱的孩子拳脚相加,并用手机拍下了整个过程。 杨先生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即向公司请假,连夜驱车1100公里,从徐州赶到宝鸡。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杨先生对学校处理结果感到失望和愤怒。他痛心地说:"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希望老师能够好好教育他们,保护他们的安全。可是现在,孩子不仅遭到了校园暴力,尊严也受到了伤害,学校竟然还如此敷衍了事。这让我对教育失去了信心。" 杨先生深知,这次的遭遇对正处于敏感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担心儿子从此变得自卑、胆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捍卫儿子的尊严,也为了敦促学校妥善处理此事,这位父亲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愤怒和不满驱使杨先生来到学校门口,他在车上拉起了一条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校园霸凌 天理何在"。这是一位父亲对学校处置不力的控诉,也是一个成年人对校园暴力说"不"的姿态。随后,他拿着一沓现金、一张银行卡和两条香烟,来到了施暴者面前。杨先生讽刺地说:"听说你们逼我儿子给钱买烟,他不给就挨打是吧?好,我现在给你们,这下满意了吧?"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惜代价维护儿子的尊严。 杨先生的举动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网友被他的行为所打动,纷纷留言支持。一位网友评论道:"这位继父比许多亲生父亲做得都好!他用行动告诉孩子,作为父亲,他永远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我为这个爸爸的勇气喝彩!他不光给了儿子力量,也给所有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一个希望。" 正是因为杨先生的举动,让原本对亲子关系有些疏离的父子俩重新找到了情感的连接点。杨先生第一次见到儿子时,这个从小失去父爱的男孩显得十分内向。但在相处过程中,杨先生发现,男孩其实心地善良,只是缺乏安全感。为了让儿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爱,杨先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杨先生的坚持下,校方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面对舆论压力,他们积极采取行动,与施暴者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并对校园欺凌说"不"。在各方的努力下,此事最终得到妥善处理。双方握手言和,孩子也重返校园,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