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3年,香港李嘉诚给潮州生活的亲人们的汇款单据里,注明了钱款的分配数额。收款

1973年,香港李嘉诚给潮州生活的亲人们的汇款单据里,注明了钱款的分配数额。收款人得150元,其他三个晚辈每人100块,看得出他下一代都是“泽”字辈。 1998年中秋前夕,汕头侨批文化馆收到一份特殊的捐赠——一张泛黄的汇款单,上面赫然写着“李嘉诚”三个字,汇款金额6315港元。而这张单据,也让我们看到了李嘉诚鲜为人知的温情一面。 在香港繁华的维多利亚港畔,矗立着无数摩天大楼,其中有不少都与李嘉诚的名字紧密相连。 这位商业巨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逃难少年到亚洲首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努力奋斗。 然而,在复杂算计的商海沉浮背后,李嘉诚始终保持着对家乡亲人的深切牵挂,而他最初家族观念的形成,还要从潮汕文化说起。 潮州人重宗族、讲情义,即便远赴他乡,也始终不忘“胶己人”(自己人)。 “阿诚,老家祠堂是咱们的根,做人不能忘本,要记着帮衬亲戚。”这是李嘉诚童年记忆里,母亲庄碧琴的叮咛。 12岁那年,日军的炮火在潮州炸响,李嘉诚不得不离开故土,跟着父亲李云经到香港投奔舅舅庄静庵。 那时谁也想不到,这个12岁的孩子日后会成为香港商界的传奇,更想不到这份宗族情谊会贯穿李嘉诚的一生。 起初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父亲病逝后,李嘉诚拒绝了舅舅直接给予的金钱帮助,反而坚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 1943年,15岁的李嘉诚揣着在茶楼跑堂的微薄月薪,心里盘算着要省出一部分寄回潮州,给母亲和弟妹补贴家用。 他自己生活再艰难,也没向舅舅家张口要过一分钱,可是当李嘉诚听说潮州台风冲垮了老家祖宅时,他连夜找到庄静庵借钱:“舅舅,能不能挪点钱修祠堂?族里老人都在淋雨。” 此后,李嘉诚更加努力,他深刻体会到——钱是生存的尊严,但尊严不能靠跪着挣。于是他开始一边打工一边自学英语。 1950 年,李嘉诚靠着好不容易存下的7000美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从此踏足商界,开始在香港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到了70年代,李嘉诚的名字已经成为香港的代名词,但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远在潮汕的亲人们。 每当逢年过节,总要寄去礼物、布料、药品,潮州的亲戚们无不骄傲自豪,逢人便说:“香港的阿诚出息了,还想着咱们呢!” 如今李嘉诚已经退休,庞大的商业帝国都交给后代打理,而他仍保持着每年给潮州亲戚寄年礼的习惯。 “爷爷,现在大家日子都好了,还有必要寄这些吗?”家中小辈曾这样问道,李嘉诚指着墙上的族谱语重心长的说:“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亲人们知道,香港的李家,永远记着潮州的根。” 信息来源: 王林编写.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 中外名人故事[M]. 2021 文|墨海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