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名服刑了40年的犯人刚出狱,便立刻写信给国家副主席,信中只有一句话:“你还记得那曾经的一千担救命粮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湖北一监狱的大门缓缓打开,一位佝偻着背、满头白发的老人踉跄着走了出来,他名叫廖复初,在狱中服刑四十年,直到今日方才重获自由,这个老人的第一件事,不是找亲人,不是谋生,而是托人写信给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 信上只寥寥一句:“王将军,您还记得那一千担救命粮吗?”这一句话,简短却沉重,如同一颗石子,掷入历史深井,激起千层回响。 这封信寄达北京后,很快引起王震的关注,他年事已高,但对战火纷飞的岁月仍记忆犹新,接到信的那天,他正在处理公文,当他读到“救命粮”三个字时,手指微微颤抖,他意识到,这可能牵涉一段被尘封多年的往事,立即指示相关部门彻查此事。 时间回溯至1945年冬,抗战刚刚胜利,南方局势却风云再起,八路军359旅在执行南下任务时,于湖北境内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困,弹尽粮绝,困守在山林深处,形势异常严峻。 气候寒冷,补给线被切断,战士每日所能获取的食物不过数口干粮,不少人已病倒在冰冷的地面上,眼见士气低落,部队首长指令地方机构设法筹措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鄂北地方专员李实几经思索,决定向当地富户廖家求援,廖家自清末便经营盐矿,在环潭镇一带颇具影响,家底殷实,尽管当时国共关系紧张,廖家历来持中立立场,但家中老人毛老太曾在抗战期间暗中支援抗日武装,多次提供粮盐物资。 李实带人前往廖家说明军情,九旬高龄的毛老太在得知部队急需粮草后,当即指示管事打开粮仓,无偿提供一千担粮食,以及多头猪羊与蔬菜,用大车连夜送往被困部队营地,此举帮助359旅成功渡过难关,得以突围转移,避免了一场严重的人员损失。 这一恩情,在当时被视作雪中送炭,但因战乱频仍,廖家未曾留存借条,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国民政府垮台,新政权建立,廖家昔日的“矿警队”因曾被国民党接管而遭清算。 廖复初作为廖家当时的继承人,被指控为旧势力代表,最终在1951年被判重刑,家产被没收,家族成员亦四散各地,此后数十年,廖复初在狱中备尝艰辛,身份未获澄清,连户籍亦被注销。 出狱后,他没有归宿,只能暂住在一处破旧招待所,无身份、无房产、无收入,生活举步维艰,一次在街头收集废纸时,他偶然翻出一份旧报纸,1985年的《长江日报》。 其中一篇文章令他如遭雷击,那是一篇署名回忆录,讲述1945年一位环潭盐商无偿捐粮之事,正是他祖母当年所为,文章由359旅一位老参谋代笔,回忆中提及“千担粮,救命恩”,并称当年那批粮食“为部队转危为安,至今难忘”。 廖复初心头一震,这篇文章或许是他翻案的唯一契机,他千方百计找到那位撰稿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一一道来,那位老参谋一时无言,最终提笔为他写下一封信,转呈王震,这才有了1991年那封震动中央的“千担粮”之信。 民政部门随即派出专员赴湖北调查,查阅地方档案、盐业记载、廖家族谱,并走访当地数十位老人取证。 一位曾为廖家驾车送粮的老车夫回忆,粮仓那晚灯火通明,几十辆大车连夜出发,麻袋装得堆如小山。他眼含热泪地说:“没那批粮,那些战士恐怕早冻饿在山里了。”各项材料一一对上,历史的迷雾终于被拨开。 三个月后,地方政府带着廖复初的新户口本与民政厅补助款来到他暂居之处,他婉拒补助金,只在户口本上盯着“成分”一栏看了许久,那一栏留空了,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王震亲自指示,政策归政策,恩情不应忘。 当他再次站在当年家族粮仓的旧址前,已是银发苍苍,他俯身拔去砖缝中长出的杂草,良久不语。随后他将祖母的灵位重新供奉于家族祠堂,这一次,无人再阻拦。 四十载沉冤,终得雪洗。那封写有“你还记得那一千担救命粮吗”的信,不仅唤醒了一段被埋藏的历史,也为一个耄耋老人的晚年带来一丝温暖与清白。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359旅中原突围纪实》 新华社《王震将军与湖北环潭镇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