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四十五岁的张译,已然在通往演技派演员的偏途上渐行渐远

文末繁华 2024-12-28 11:07:19

张译:从“演技炸裂”到争议缠身,一位演员的自我修炼之路

张译,这个名字在演艺圈曾一度与“演技炸裂”、“剧抛脸”等赞誉紧密相连。他塑造的角色,从《士兵突击》里重情重义的史今班长,到《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傲娇又脆弱的孟烦了,再到《鸡毛飞上天》里敢闯敢拼的陈江河,每一个都鲜活立体,令人难忘。

他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让观众忘记他是张译,而只看到角色本身。然而,近几年,尤其是在《狂飙》爆火之后,围绕张译演技的争议却日渐升温,“表演痕迹过重”、“刻意”、“角色同质化”等批评声不绝于耳。曾经的“演技之神”为何跌落神坛?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播音梦的破碎与表演的缘起

故事的起点,并非聚光灯下的舞台,而是一张薄薄的待业证。年轻时的张译,怀揣着成为播音员的梦想,一心想要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日复一日地练习发音,研读考试资料,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北广的录取名额极其有限,竞争异常激烈,最终,张译遗憾落榜。待业证的到来,如同一道晴天霹雳,将他从梦想的云端打落现实的谷底。

迷茫之际,哈尔滨话剧院的招生信息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对表演一无所知的张译,在家人劝说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考场。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次意外的尝试,竟点燃了他对表演的热情。话剧舞台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他,让他找到了新的方向,新的希望。

话剧舞台的磨砺与创作的萌芽

进入话剧院后,张译并没有立刻展现出过人的表演天赋。看着同学们在舞台上闪耀,他只能默默地扮演着幕后的小透明,负责场务、兼职主持,甚至干些杂活。

然而,这段看似平凡的经历,却为他日后的表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舞台的养分,学习着表演的技巧。

与此同时,张译还拥有着另一项技能——写作。他为晚会撰写串场词的经历,逐渐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创作的种子。

他开始尝试写剧本,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转化为文字,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也为他日后深入理解角色、更好地诠释角色打下了基础。

《士兵突击》的转机:史今班长的泪与笑

张译与影视剧的缘分,始于那部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军旅剧——《士兵突击》。编剧兰晓龙慧眼识珠,发现了张译身上独特的“编剧思维”,认为他能够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而导演康洪雷则被张译在话剧版《士兵突击》中的表现所打动,加上张译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身上自带一股军人的气质,这与史今班长这个角色完美契合。

史今班长,一个重情重义、默默奉献的军人形象,在张译的演绎下深入人心。为了许三多,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前途和荣誉。

天安门前那场哭戏,更是成为了全剧的经典片段。张译的泪水,饱含着对许三多成长的欣慰,对即将离开部队的不舍,以及对军人使命的理解。他的表演真挚而动人,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甚至激励了一些年轻人投身军营。

28岁才凭借《士兵突击》崭露头角,相比于那些年少成名的演员,张译的成名之路无疑是大器晚成的。然而,这仅仅是他演艺生涯的开始。

《我的团长我的团》:孟烦了的傲娇与脆弱

如果说《士兵突击》是张译的敲门砖,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是他演技的试金石。在这部另类的抗战剧中,张译饰演的孟烦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角色。

他出身北平大户人家,骨子里透着股傲气,却又因瘸腿而自卑;他渴望爱情,却又害怕伤害对方。

张译将孟烦了身上的这种复杂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走路的姿势到说话的语气,他都精准地捕捉到了角色的神韵。

瘸腿后的自卑,与小醉之间若即若离的爱情,以及对战争的无奈与反思,都被他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展现得入木三分。他仿佛不是在演孟烦了,而是孟烦了本人,从书中走了出来,活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

兰晓龙三部曲的淬炼:从军人到海归,角色的无限可能

在兰晓龙的另一部作品《生死线》中,张译再次挑战自我,饰演了从美国归来的海归何莫修。这个角色与之前的军人形象截然不同,他身上既有海归的洋气,也有中国人的传统;既有知识分子的儒雅,也有革命者的热血。

张译在剧中展现出了他少见的喜剧天赋,将何莫修身上那种一本正经的傻气演绎得恰到好处,为这个角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从《士兵突击》到《生死线》,张译在兰晓龙三部曲中塑造了三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展现了他惊人的角色塑造能力和表演的无限可能性。这为他日后驾驭各种类型的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角色类型的多元化与“剧抛脸”的魅力

张译的演艺生涯并非局限于军旅题材。他既能驾驭一脸正气的正面角色,也能将坏得流油的反面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

他既能独挑大梁,成为剧中的焦点,也能甘当绿叶,衬托其他演员。他既能在主角的光芒下闪耀,也能在群像戏中脱颖而出。这种强大的角色可塑性,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剧抛脸”。

在《北京爱情故事》中,他饰演的石小猛,是一个在现实面前挣扎的复杂人物。张译将石小猛的无奈、挣扎以及内心的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这个角色并不讨喜,也无法掩盖他精湛的演技。

在《温州一家人》中,他饰演的周麦狗,是一个颠沛半生的底层小人物。张译将周麦狗身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和对生活的渴望演绎得感人至深,让观众为之动容。

小人物的悲欢与时代的脉搏

张译尤其擅长刻画小人物。他似乎对这些平凡生活中挣扎奋斗的人们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在《鸡毛飞上天》这部看似土气的年代剧中,张译将小人物陈江河的奋斗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为了角色学习义乌方言,为人物增添了感性和幽默的元素,使陈江河这个角色更加丰满立体,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凭借对陈江河的精彩诠释,张译获得了白玉兰奖和金鹰奖的最佳男主角,这对他多年来在表演上的付出是一种莫大的肯定。40岁获得如此殊荣,也再次印证了他大器晚成的演艺之路。

张译对小人物的刻画,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喜怒哀乐、希望与恐惧,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用自己的表演,为这些小人物赋予了生命和灵魂,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主旋律的光芒与无声的呐喊

在主旋律作品中,张译同样展现出了他精湛的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他饰演一位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

短短几分钟的戏份,没有一句台词,却凭借着眼神和肢体语言,将角色的激动、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个“无声的表演”成为了全片的亮点,也让观众再次见证了张译“演技炸裂”的实力。

在《红海行动》中,张译挑战自我,饰演了一位海军陆战队队长。他不仅展现了专业的动作戏功底,更将角色的果敢、坚毅和责任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曾说过自己热爱穿军装,而这部电影让他过足了特种兵的瘾,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不同以往的硬汉形象。

争议的漩涡:演技的“瓶颈期”?

然而,就在张译的演艺事业达到巅峰之时,争议也随之而来。从《狂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他的演技,认为他表演痕迹过重,刻意而做作。

曾经的“演技之神”似乎陷入了瓶颈期。

部分观众认为,张译近年来饰演的角色类型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导致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他塑造的角色,虽然各有特点,但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新鲜感和突破。

此外,“稳”字诀的表演风格,也让一些观众觉得他的表演程式化,缺乏自发性和爆发力。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三个雷区

张译演技的争议,或许也与中国文化语境有关。中国文化崇尚“不进则退”,对于演员来说,如果不能不断突破自我,很容易被观众认为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中国观众对“流量”的追捧,也使得一些演员为了迎合市场,选择重复以往成功的角色类型,而忽略了对自身演技的提升。中国文化中对“谦逊”的推崇,也使得像张译这样低调内敛的演员,更容易被误解为缺乏个性和魅力。

表演的初心与未来的方向

面对争议,张译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他很少公开回应质疑,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打磨演技,提升自我上。

他热爱表演,并将表演视为一生的事业。他像一位老派的匠人,默默耕耘,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完美无缺。

在如今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张译就像一股清流,坚守着表演的初心,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演员的职责。他或许并不完美,但他对表演的热爱和执着,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结语:好演员的自我修炼之路永无止境

张译的演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过默默无闻的蛰伏,也曾站在荣誉的巅峰。

他经历过赞誉的包围,也承受着争议的压力。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始终保持着对表演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好演员的自我修炼之路永无止境。张译的经历,也是一个演员不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他或许会遇到瓶颈,或许会经历低谷,但我们相信,凭借着对表演的热爱和执着,他一定能够突破自我,创造更多经典的角色,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0 阅读:15
文末繁华

文末繁华

费晨曦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