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

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他,“这个你拿着,它能保佑你平安”。谁知38年后,这颗泥丸竟价值2亿。 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的实验室里,几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正盯着操作台上那个毫不起眼的物件。 一颗比拇指略大、表面粗糙、呈土黄色的泥丸。 最终,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颗陨石钻石夜明珠!初步估值,不低于两亿元人民币。” 站在一旁的王占奎,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闻言怔了一下。 他拿起那颗泥丸,仿佛又想到了38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草原之夜。 1971年12月,科尔沁草原上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31岁的退伍军人王占奎,正跋涉在返回工作站的路上。 他刚给邻村一位生病的老战友送完粮食,此刻正顶着“白毛风”艰难前行。 刺骨的寒意穿透骨髓,双腿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就在他几乎要被风雪吞没时,前方雪地里出现了一个黑影。 他眯起被风雪迷住的双眼,凑近一看竟是一个蜷缩在雪窝里的老人! 老人身上的单薄的僧袍,早已冻成硬邦邦的冰壳。 王占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脱下自己那件旧军大衣,裹住老人的身体。 然后,他将老人背到自己同样冻得麻木的背上。 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后,在村民惊愕的目光中,他将老人轻轻放下。 立刻和村民一起,用温热的毛巾小心擦拭,灌下滚烫的姜汤。 经过近一个小时后,老人的身体终于回暖,缓缓睁开了眼睛。 老人苏醒后,得知是王占奎在绝境中救了自己。 他自称是附近寺庙的僧人,寺庙毁于火灾后流落至此,若非王占奎相救,早已冻毙荒野。 老人从怀中掏出一个用粗布包裹、巴掌大小、刻着简单云纹的木盒。 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颗毫不起眼的泥丸,约莫拇指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像是孩童随手捏就的泥巴球。 老人郑重地将木盒塞到王占奎手中,表示这是自己仅有的、能表达谢意的物品,能保平安。 王占奎本能地推拒,救人于危难,岂能图报? 但老人态度异常坚决。 最终,只得收下。 他将木盒揣进怀里,又将老人安顿好,才回到家中。 到家后,他打开木盒,取出那颗灰扑扑的泥丸,放在掌心掂了掂,轻飘飘的,毫无分量感。 便随手将木盒塞进了炕头旧木箱里,很快便将此事抛诸脑后。 时光荏苒,1995年,王占奎已从邮电局退休,回到赤峰老家安度晚年。 一次整理旧物时,他无意中翻出了那个木盒。 打开后,王占奎拿起泥丸,好奇地端详着。 他随手将它丢进了客厅角落的鱼缸里,想着给单调的鱼缸增添点“自然”的点缀。 日子一天天过去,泥丸沉在缸底,毫不起眼。 直到一个深夜,王占奎起夜路过客厅,黑暗中,鱼缸方向竟透出一抹幽幽的绿光! 他连忙开灯走近,发现只见那颗不起眼的泥丸,在黑暗的水底正散发着绿色荧光! 王占奎惊呆了!他小心翼翼地将泥丸捞出,擦干水迹。 在灯光下,它依旧是那颗灰扑扑的泥丸。 但一旦置于黑暗,那绿光便亮起,清晰可见。 这绝非寻常之物! 王占奎和老伴商量后,决定踏上寻求真相的旅程。 他带着泥丸,先是在赤峰当地寻访,无人能识。 又跑到天津,找到知名的珠宝鉴定专家李世伟。 李专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又借助仪器检测,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颗极为罕见的、未经打磨的金刚石原石,具有夜光特性,初步估价竟高达三千万至五千万! 这个数字让一辈子与清贫为伴的王占奎目瞪口呆。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为了寻求更权威的结论,王占奎又带着泥丸来到北京,找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吴国忠教授。 吴教授联合多位顶尖专家,运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反复检测、分析和比对。 最终,确定了这并非普通的钻石,而是一颗来自天外的陨石钻石夜明珠! 全球范围内,此前仅在美国发现过一颗类似标本! 其科研价值和收藏价值无法估量。 2007年,经过九位国家级专家的联合鉴定,最终为这颗泥丸估价两亿元人民币!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收藏界巨鳄、商界大亨闻风而动,蜂拥至王占奎赤峰乡下的家中。 有人提着装满现金的密码箱,有人开出远高于两亿的天价,只求能将这颗稀世奇珍收入囊中。 王占奎却异常平静,将他们一一婉拒。 2008年,王占奎决定带着这颗陨石钻石夜明珠,再次来到北京。 这一次,他走进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大门。 王占奎双手捧着那颗曾价值两亿的泥丸,如同捧着一颗虔诚的心,将其交予僧人。 他对着佛像,双手合十,深深一躬,脸上是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释然。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声的告别。 仪式结束,他默默转身,离开了这座汇聚了无数惊叹与不解的殿堂。 回到赤峰老家,王占奎的生活迅速回归了往日的宁静。 邻居们偶尔聊起那颗价值两亿的珠子,他总是摆摆手:“救人,是赶上了,该做的。珠子是善缘,该归佛门。” 仿佛那场轰动全国的奇遇,只是他漫长人生中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 主要信源:(王占奎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