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国际局势就像被捅开的马蜂窝,麻烦事一件接一件。
美国驻伊拉克的外交设施突然被炸,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遭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气得宣布退出和德国的军事合作协议,印度居然站出来替俄罗斯说话,而白宫面对这一堆乱事,却反常地没了声音。
这一连串事搅在一起,把美国在全球的战略难题暴露得明明白白。
7月19日早上8点半,巴格达绿区里的美国外交支持中心突然冒出浓烟。
虽然美方说这是“可控爆炸”,没人受伤,但这事本身就够吓人——这里可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核心外交据点,周围全是装甲车和防御工事。
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美国国务院在前一天刚取消了外交官撤离令,好像有人掐准了美军调整部署的空当动手。
几乎在同一时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也经历了惊险一夜。
7月19日晚上,5架乌克兰无人机突破俄军防空网,直扑多莫杰多沃机场等重要地方。
虽然所有无人机都被打下来,没造成实质损失,但背后的战术升级让人担心。
乌克兰这次用的无人机能远程飞行,飞行路线还特意避开俄军雷达盲区,甚至可能是在俄罗斯境内偷偷发射的。
这不仅暴露了俄军防线的漏洞,也让普京政府脸上无光。
俄罗斯第二天就宣布终止1996年签的《俄德军事技术合作协议》,指责德国的制裁让协议没法继续。
这种“你怼我我就反击”的做法,既是对德国挑衅的回应,也是给西方递话:“别碰红线”。
就在美俄在欧亚大陆两边较劲的时候,印度突然在印度洋边说了不一样的话。
7月18日,印度外交部少见地警告北约,别在俄印贸易上搞“双重标准”,还强调印度会先保证自己的能源需求。
这话直接回怼了北约秘书长吕特对俄印石油贸易的批评,也帮俄罗斯在国际舆论上挣回点面子。
面对这么多事,白宫的反应让人看不懂。
7月19日巴格达爆炸后,美国务院只发了个短声明,说已经告诉伊拉克政府,没提任何指责。
这种“装没看见”的态度,和特朗普任内的强硬风格完全不同。
更让人意外的是,对印度替俄罗斯说话这事儿,美国政府也没吭声,既没骂也没施压。
这种沉默背后,是美国的战略资源不够用了。
俄罗斯退出协议这事儿,正在改变地缘政治的规则。
刚终止和德国的军事协议,克里姆林宫又在核问题上放狠话。
7月20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警告,美国在核裁军上不积极,可能让更多国家想拥有核武器。
这和俄罗斯2023年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决定相呼应,这个条约只剩一年有效期,美俄谈判还卡着不动。
俄罗斯这一系列动作,其实是对北约东扩和西方制裁的反击。
德国在立陶宛驻军、英国往中东增兵,在俄罗斯看来都是“包围自己”的策略。
而印度的支持,给俄罗斯提供了经济缓冲,让它在能源出口受影响时,还能稳住财政。
这种“俄印联手”正在形成新的战略三角,冲击着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你觉得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国际局势会如何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