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两大巨头联袂访华,中方外交部的回应没有欢迎,而是当头一棒。
原定于7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欧峰会出现变数,这几个月,欧盟迫于美国加征30%关税的压力,一直威胁要取消中欧峰会,但在最后关头,欧盟还是撑不住了。
他们意识到,离开中国市场对欧洲经济将是巨大打击,只好调整计划,欧盟本希望中国能给个台阶,让他们之前的强硬态度能平稳过渡。
但中国这次态度坚决,欧盟放出的狠话收不回,显得有些尴尬。
最终,欧盟决定派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
这次访问完全是欧盟单方面决定,中方并未发出任何邀请。
在外交部记者会上,面对提问,中方的回应直接且毫不客气,中方明确指出,欧盟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动机不纯,双标明显。
这样的表态直击要害,点明了欧盟在经贸问题上的虚伪立场。
中方还警告,欧盟无权干涉中国稀土,否则只会自讨苦吃,外交部的回应没有一句欢迎的话,带着明显的敲打意味。
但中方也没把合作之路完全堵死,比如为欧洲企业开了投资快车道,这实际上是给欧盟一个台阶,至于走不走,全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欧盟现在处境尴尬,很大原因是受制于美国的外部压力,俄乌冲突进入关键阶段,美国利用这事逼盟友在贸易上妥协。
欧盟不想在乌克兰问题上耗费太多,又怕彻底得罪中国。
但在美国关税威胁下,他们的平衡策略最终还是崩塌了。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试图限制中国产品进入市场,他们还对中国稀土管制指责,忽视中国保护自身利益的合理性。
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讲话,强调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
但她同时又对中国进行道德指责,试图占据道义制高点,她提到要维护权益、降低风险,却又说不想和中国脱钩。
可中国从未提过脱钩,也没用这事威胁过欧盟。
反倒是欧盟搞贸易保护,站在美国前面替其挡风遮雨,他们不敢对美国说不,也不敢说出欧洲自己的真实需求。
中欧关系最大的矛盾点,现在集中在电动汽车领域。
欧盟没美国那样的实力,却学着用贸易壁垒打压中国,中国果断出手,将电动车电池八项核心技术纳入管制范围。
这让依赖中国技术的欧洲车企,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当前中欧关系,正从过去的合作基调转向复杂博弈。
欧盟在理想主义和现实利益间摇摆,显得混乱无序。
中欧在全球问题上本有很多共同利益,比如应对气候变化,只要欧盟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务实态度,合作就有希望。
但如果他们继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只会损害自身利益。
科斯塔和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是欧盟走向的试金石。
他们是带着诚意来谈合作,还是走形式,全世界都在关注。
中方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必须基于尊重和平等,任何试图对华指手画脚的行为,都注定会无功而返。
这场中欧博弈的走向,关系到双方的未来格局。
您对中欧关系的未来有何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