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毛主席翻着那份中将授衔名单,眉头一皱,“怎么没见周骏鸣?”秘书答:“他调走了,不

毛主席翻着那份中将授衔名单,眉头一皱,“怎么没见周骏鸣?”秘书答:“他调走了,不在军队。”主席没吭声,只是合上名单,沉了几秒,轻轻点头。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的缺席,而是一段被尘封的功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夏天,中南海的桌子上摆着一份即将公布的将帅授衔名单,毛主席目光扫过,停在某一处,轻声问了一句:“怎么没见周骏鸣?” 这句问话分量很重,因为周骏鸣这个名字,论资历和战功,本该出现在中将甚至上将的序列里,可他不仅没在,甚至连少将的边都没沾上。 他的缺席,背后是一段被刻意尘封的往事,和一个沉重到让他主动退场的“历史包袱”。 周骏鸣1902年,生于河南确山的大地主家庭,自幼诵读《四书五经》,但这位少爷偏偏看着自家佃户的穷苦,心里长出了“反骨”。 在他十七岁那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放下书本跑去投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少爷,变成了吃苦受累的大头兵。 没想到,周骏鸣在军阀部队里还真干得不错,很快升到了营长,但让他看得更清楚的是军官克扣军饷,士兵活活饿死,以及军队对百姓的压榨,他越来越觉得,这条路是错的。 然而,转机发生在1931年的宁都起义,周骏鸣毫不犹豫,带着自己的队伍加入了红军,随即被任命为红五军团主力团的团长。 在赣南时,毛主席常来视察,一次在山沟小屋里对军官们说:“打仗是为群众,不扎根群众,红军撑不久,”毛主席这句话,周骏鸣记了一辈子。 谁知好景不长,1932年部队整风,就因为他那个“地主儿子”的出身,差点被清退。 关键时刻,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鼓励他:“你走,革命别停,回去拉队伍,建根据地,”就这样,周骏鸣回了河南,转入地下工作,担任河南军委书记。 可地下工作比战场更加凶险,1935年,因叛徒出卖,周骏鸣不幸落入国民党特务手上,敌人对他酷刑逼供三天三夜,他被打得皮开肉绽,却硬是一个字没吐。 到了第四天,他却突然提出“愿意投诚”,敌人信以为真,还把他安插进一个特务控制的“假省委”当联络员,想用他牵扯出更多地下党员。 周骏鸣将计就计,在与同志接头时,巧妙揭穿了敌人的圈套。 随后,他被敌人“假释放”以继续潜伏,一出监狱,他立刻趁乱逃脱,钻进了铁幕山,这出“计中计”骗过了敌人,却没能骗过他自己的档案。 而这份“假投降”的记录,成了他此后几十年都甩不掉的污点。 即便背负着如此“包袱”,周骏鸣的革命意志也未曾有任何动摇,他仅凭一张嘴、几条枪,在铁幕山以六人起家,竟拉起了一支队伍。 他们白天隐蔽,夜里下山,偷袭据点,缴获武器,仅仅用了三年,就把这支游击队发展成拥有1300多人的豫南红军团。 直到抗战爆发后,毛主席在延安听说了豫南这支队伍,派人核实后,亲自接见了赴延安述职的周骏鸣。 不久后,他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周骏鸣任副团长,归陈毅、张云逸直接指挥。 1939年,半塔保卫战是他的成名之作,日伪军三个团重兵合围,企图一举摧毁新四军在皖东的主力。 周骏鸣主动请缨,负责在主阵地半塔集北线迎敌,他布下地雷阵和三层交叉火力点,硬是顶着数倍于己的敌人猛攻了三昼夜,最后抓住战机率部反攻,一举歼敌千余人。 这一战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战后,一向要求严格的陈毅在总结会上由衷赞叹:“周副团长守的是我们南线的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骏鸣主动申请调离军队,转到地方后勤系统,他跟人解释,是想给年轻人让路,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不愿让那个历史污点给组织添麻烦。 面对这种局面,周骏鸣干脆利落地交了份申请,请求转业到地方,1954年,他正式调任水利部副部长,自动脱离了评衔范围。 于是,便有了1955年毛主席那一问,当秘书回答“周骏鸣同志已调水利部”时,毛主席的手指在名单上停顿了片刻,再问:“历史问题?”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这沉默里,有理解,更有深深的遗憾。 直到1978年,那场困扰他大半生的“假投降”事件才终于得到彻底恢复,2003年,周骏鸣病逝,享年101岁,医院登记的身份是“普通离休干部”。 但历史并没有将他遗忘,数年后,党史研究者于河南寻访时,数位老战士竟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的头儿是周骏鸣。 周骏鸣一生没有军衔,更没穿过将军礼服,但他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一种超越名利的革命精神,真正的功勋,是刻在历史进程里,而不是写在纸上的。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