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西方军事专家:“只有越南心里清楚,中国国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一份来自西方智库“

西方军事专家:“只有越南心里清楚,中国国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一份来自西方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将焦点对准了一个我们惯于低估其智慧的国家——越南。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战略判断往往源于直接经历,尤其是当邻国力量对比发生转变时。越南对中国实力的认知,似乎隐藏着某种深刻教训,这份认知是否源于历史摩擦?这份报告引发疑问:越南的清醒评估,究竟如何超出西方情报机构的预期? 越南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历史基础,源于地理毗邻与长期互动。古代时期,当中原王朝处于强势,越南往往通过进贡维持稳定,避免直接对抗。这种模式反映出越南对力量对比的现实主义态度。 进入现代,二十世纪中叶后,越南独立进程中,中国提供过军事援助,但双边关系渐趋复杂。 1970年代末,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亲华政权,这直接挑战中国利益,导致中越边境紧张升级。 1979年2月,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目标是教训越南,部队推进北部省份,摧毁基础设施。战争持续约一个月,中国于3月撤军,但后续边境冲突延续至1980年代末。 越南在此过程中损失严重,经济受拖累,依赖苏联援助渐显局限。 这些事件让越南认识到,中国动员能力与决心超出预期,促使其调整对华策略。 这份认知在南海问题上体现明显。南海争端涉及多个国家,但越南与中国冲突最为频繁。1974年,中国控制西沙群岛,越南部队被驱逐,这标志着越南在海上力量对比中的劣势。 1988年,在斯普拉特利群岛约翰逊南礁附近,中越海军发生交火,中国占领更多礁盘,越南海军损失多艘船只。 进入1990年代,越南积极主张权益,占领部分礁石,并开始填海作业,以增强存在感。 同时,中国推进九段线主张,引发越南抗议。2000年代初,越南加强与菲律宾协调,共同巡逻争议水域,反对中国活动。2014年,中国钻井平台进入越南宣称的专属经济区,越南船只试图阻挡,但中方护卫舰干预,导致摩擦升级。 这些事件凸显越南在海上对抗中的局限,中国海军规模与技术优势日益显现。 2016年,海牙仲裁法庭裁决对中国不利,美国派遣航母群进入南海进行演练,中国舰队跟踪监视。 越南观察到,美国虽展示实力,但最终未直接干预,这强化了其对中国综合能力的评估。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增加,潜艇与导弹部队覆盖范围扩大,越南海军难以匹敌。 经济层面,越南发展依赖中国投资与供应链,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若中断合作,越南工业将受重创。政治上,东南亚国家逐步融入中国影响力圈,越南若继续对抗,可能面临孤立。 军事对比中,中国火箭军远程打击能力远超越南现有装备。这些因素促使越南政策转向低调,减少公开对抗,转向经济对接与对话。 西方智库报告指出,越南对中国力量的认识基于实际经验,而非单纯数据分析。 越南从边境战争中吸取教训,认识到硬碰硬无益。 中国军事实力增长,不仅体现在航母与空军现代化,还包括南海基地建设。越南评估,中国战略意图聚焦区域主导,实际能力已影响越南生存空间。相比之下,西方机构可能更注重GDP增长或武器数量,忽略地缘现实。越南的清醒在于综合考量历史、地缘与利益,避免盲目对抗。 越南军事现代化进程反映这种认知。过去依赖俄罗斯武器,越南采购六艘基洛级柴电潜艇,这些潜艇具备反舰与反潜能力,增强防御深度。 此外,引进猎豹级护卫舰,四艘舰艇配备导弹系统,用于巡逻与威慑。越南还计划本地生产宝石反舰导弹,提升射程与精度。这些采购旨在提高南海应对能力,但规模有限,无法与中国海军全面抗衡。 俄罗斯武器占越南进口80%以上,但乌克兰冲突后,供应中断促使越南多元化来源,包括以色列与韩国装备。 越南海军现代化聚焦沿海防御,建造本土枪艇与导弹艇,范围超过2000海里,用于领海巡逻。这种务实选择,源于对中国优势的清醒认识,避免过度扩张。 外交政策上,越南奉行多向平衡策略,既维持与中国经济合作,又加强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关系。2023年,美国与越南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讨论贸易与军售协议。 与俄罗斯深化军事合作,提供战机与巡逻艇。日本供应技术转移,援助巡逻艇,提升海上能力。 越南与印度合作,获得反潜装备。这种竹子外交,灵活应对大国竞争,保持战略自主。越南知道,在中美博弈中选边风险高,只有平衡才能生存发展。 与中国关系虽有摩擦,但通过高层会晤管理分歧,2023年签署南海联合巡逻协议,设立渔业事件热线。 越南的这种清醒认知,提供了一个案例:中小国家如何在力量不对等中求存。历史经验、地缘压力与利益权衡,共同塑造其策略。西方专家认为,只有越南真正理解中国国力深度,这或许源于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