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王定烈司令员乘车去剿匪,途中得知参谋打过一个电话,他听后立即下令原路

1950年,王定烈司令员乘车去剿匪,途中得知参谋打过一个电话,他听后立即下令原路返回,次日,一名大队长却对他说:“好险呀!还好你们回去了……”   1950年夏天,恩施的山林里依旧不太平,新中国才刚刚建立,这片地处鄂、湘、川交界的偏远山区,却仍被土匪盘踞,他们有的是国民党溃兵,有的是地主武装,有的干脆是地方黑帮,成帮结伙占山为王,数量超过万人,枪炮齐全,纪律严明,老百姓白天不敢上山干活,晚上不敢点灯睡觉,干部下乡动辄遇袭,解放军的交通线也常被破坏,短短几个月内,已有数十名战士命丧山林。   王定烈,这位经历过长征和解放战争的老将,被派到恩施主持剿匪,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场不亚于正规战争的硬仗,这不是单靠火力和兵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场与时间、地形、心理、民心的持久较量。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次看似普通的出行中,那天,王定烈准备前往来凤县部署一次关键的剿匪行动,随行的只有两个参谋和一名司机,出发前,参谋照例打了电话通知来凤方面做好接待,车子在山路上行驶时,王定烈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电话可能被监听。   这是他多年作战经验带来的直觉,当时的电话线路大多是明线,架在电杆上,容易被人接线偷听,恩施的土匪又极为狡猾,早已渗透进地方系统,监听情报并非难事,一旦他们得知自己行踪,伏击的可能性极高,于是他立刻命令掉头回撤,没有多说一句。   第二天,侦察兵在原计划路线的山林中发现了大量伪装痕迹和弹药痕迹,确认有一股土匪埋伏其中,人数在五十人以上,火力配置严密,这次及时撤回,为王定烈和参谋们避开了一场可能致命的袭击。   这件事之后,王定烈更加坚信,剿匪不能只靠武力,必须从敌人的弱点入手,用智慧赢得主动,他开始制定新的策略——反监听。   他命令参谋部每天通过电话向各地“通报情报”:某地兵力不足、某路段将调动部队、某个缺口防守空虚,这些“情报”看似漏洞百出,却正是王定烈布下的陷阱,几天后,土匪果然聚集在其中一个“薄弱”点,准备偷袭,埋伏在山谷中的解放军早已严阵以待,一场突击战迅速展开,二十分钟内全歼敌人,缴获大批武器和一台监听设备。   审讯俘虏时发现,这股土匪由一名前国民党通讯官带领,早已在电话局内埋下眼线,窃听各地线路,这也解释了为何多次剿匪行动总被提前察觉,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手里竟有一份详细的解放军干部名单,王定烈的名字被特别标注为“重点目标”。   这次战斗成为整个剿匪战线的警钟,王定烈马上下令整顿通讯系统,所有涉密信息改用暗语和密码传达,并从军区调来通讯专家对电话局进行全面清查,果然,又查出几名潜伏的内线。   而在战术层面,剿匪部队转向“驻剿”和“围剿”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派出小分队进驻重点村庄,日夜巡逻,清查可疑人员,另一方面则调动大部队围堵匪区,压缩土匪活动空间,部队采取“蚂蚁搬家”式推进,一山一岭地搜索,地毯式排查,不给敌人留一丝藏身之地。   剿匪不是一阵风,王定烈清楚,土匪的根不只是枪杆子,还有人心,于是他在剿匪过程中极为重视群众工作,部队下乡不准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战士们一边宣传政策,一边帮助村民修路挑水,晚上还轮流替村里巡夜,慢慢地,百姓开始从观望转为支持。   起初,群众对政府和部队依然心存疑虑,很多人曾被土匪威胁,不敢说话,更不敢举报,但随着部队纪律严明、措施得当,一些人开始悄悄提供线索,有老奶奶走十几里山路,只为告诉部队自己的孙子被绑上山当了土匪;有村干部在夜里偷偷把地图塞进军营,说隔壁山头藏着一窝人。   王定烈也对土匪实行分类处理,对那些罪恶深重的首领,依法审判,现场执行;而对被胁迫上山、并未犯下大罪的年轻人,则给予自新机会,不少原本只是放哨、送饭的小土匪,看到部队宽容处理,愿意下山投诚,王定烈安排他们参加劳动队,修路、种田、建房,一边接受教育,一边重新做人。   剿匪中最艰难的往往不是战斗,而是瓦解与劝降,部队成立专门的政策宣传小组,深入山寨,用土家话、苗语翻译政策内容,张贴标语、发放传单,王定烈要求所有进驻部队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不准强行搜查,不准干涉村民祭祀活动,有时,战士们还陪着村民赶集、看戏,逐渐打破隔阂。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到了1951年中期,恩施地区的主要匪患被肃清,共剿灭土匪七十多股,缴获武器近万支,子弹超过一百万发,曾经不敢出门的山民,如今可以放心种地、送孩子上学,夜里,村庄重新亮起灯火,山路不再埋伏冷枪,门口不再设岗放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