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讨论以前的汽车和现在的汽车,最大不同是“常用常新”,这个观点我特别赞同。但有个问题:以前的汽车就没有常用常新吗?我觉得不是,其实早期的汽车也有这意思,只是表现不一样。
那啥叫常用常新呢?拿汽车来说,最早的汽车,好多部件拆不了,就算拆开,整个系统用起来效果也差远了。后来呢,汽车零部件搞了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这时候你会发现,不少零件能二次升级或者替换了。
我觉得这其实也算常用常新,只不过这种得人深度参与,同时可能花更多钱,而且法规层面也可能有顾虑。
现在的汽车也有常用常新,只不过把这个功能提到了更高的维度。它和传统汽车的区别,拿武侠剧打比方就很清楚:传统汽车像《倚天屠龙记》里那些靠捡兵器升级的人,大家都在抢倚天剑、屠龙刀;但现在的汽车更像主角张无忌,一上来内力就拉满,后期不执着于找外部武器,而是开发自己的潜力,把潜力用到极致。
这两种模式,哪个上限更高?肯定是先练内功、再不断做智能升级的模式。汽车做产品升级也应该是这个思路。比如汽车本身有很强的技术基础,在此之上做OTA升级。
像最近腾势N9地面预描、雪地增稳系统这些,都不用大改硬件,甚至不用改硬件,通过OTA就能让整个系统更优化,有些以前得靠外部升级才能实现的“杀招”,现在靠内部升级就行,升级赋能驾驶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