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表达中看见儿童——富力桃园幼儿园干部教师培训基地活动

研学教育 2024-11-19 22:14:29

为提升全区学前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构建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网络,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两委成立了20个学前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以幼儿园管理及教育实践为基点,定期开展互动交流,实现区域发展资源的共享。

富力桃园幼儿园作为西三旗片区学前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基地,一直在海淀区学前科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11月15日,西三旗片区幼儿园的干部教师们再次走进富力桃园幼儿园,沉浸式体验自主精神下的艺术活动,共同研究儿童的艺术表达。

富力桃园幼儿园园长赵福葵参与本次活动,艺术学博士肖光为本次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活动由富力桃园幼儿园陈凯鑫老师主持。

一、活动开场·共赴童“画”之约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当下正值深秋,是北京最美的季节。虽然天气微冷,但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不减,他们拿着画板、画笔,在幼儿园里寻找最美的秋天。

肖光老师向干部教师们清晰阐述了本次活动的宗旨。明确指出,此次活动的重点并非聚焦于学习如何指导儿童进行创作,而是引导教师们与儿童一同投身于对大自然之美的探寻过程中,通过近距离地观察儿童、用心地陪伴儿童,借助儿童在艺术表达方面的呈现,去洞察儿童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情感世界,以此构建起理解儿童心灵的桥梁。

二、户外写生·捕捉童真笔触

在充满自然元素的大操场,小溪、冒险岛、大树、滑梯等多样化的景致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每个孩子基于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自主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地点去发现美,并运用稚嫩的笔触,在画纸上勾勒出自己心中秋天的模样。

干部教师们积极融入这一过程,纷纷坐在孩子们身旁,与幼儿共同开启描绘自然之美的创作之旅。

他们仔细地观察并详实记录幼儿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试图从这些细节中挖掘出孩子们所独有的审美视角。

耐心倾听幼儿讲述其创作背后的故事,以此真切地了解孩子们对于美的发现以及内心的真切感受,为后续深入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奠定基础。

三、作品解读·探寻心灵画卷

写生活动结束后,干部教师们一起回到多功能厅欣赏儿童的艺术作品,解读作品中传递出的心灵密码。

班级教师率先分享幼儿创作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具体涵盖语言信息、动作细节、神态特征和情绪状态,为解读作品提供了重要线索。

肖光老师从艺术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深入挖掘作品所传递的心灵密码,为干部教师提供更具深度和专业性的理解路径。

作品1:

吕琳老师:这位小小艺术家在绘画的过程中非常专注,有很多小朋友在他前后穿梭,他也没有被打扰。他一边用手拿着笔敲着画板,一边唱歌,说明他很放松,很享受创作的过程。他画了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说:我特别喜欢幼儿园的小溪,所以我要画两幅,把它画出来。

肖光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内在的观察事物的逻辑体系,它是孩子观察视角的生动映照。这幅作品的分离结构体现了孩子的观察视角是从上到下的,体现了孩子对事物独特的感知路径。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专注与坚持,表明孩子天然地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老师需要成为这双眼睛的守护者,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这种对美的原始感知力。同时,老师更要善于借用这双眼睛,去窥探孩子眼中、心中那片纯净而绚烂的美的世界。

作品2:

宋爽老师:这位小画家非常关注细节,她的作品表达很细腻。她说自己看到了蒲公英的小白花,听到了小白鹅的声音,闻到了绿色菜的味道,摸到了大缸的边缘。

肖光老师:在儿童绘画领域,存在着诸多构成其独特表达的语言要素,其中点、线、面、形、体、构图以及光影等绘画语言是儿童用以构建画面、传达想法的基础工具。然而,仅仅关注上述外在的绘画语言是不够的,我们更应深入挖掘儿童绘画中蕴含的心理语言。从艺术美学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细节描绘体现了儿童对现实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捕捉能力;留白之处则展现出一种含蓄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处理方式;而作品中想象的部分更是凸显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受现实的完全束缚,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拓展了画面的边界与内涵。这些表现综合体现了幼儿对于平衡这一美学概念的理解,即如何在具象与抽象、现实与想象、充实与空灵之间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使其作品在视觉感受与内在表意上达到一种均衡。

作品3:

刘春丽老师:这是一位“心里有数”的小画家,他看到一个场景后会很快就画了出来,并且说:“我心里有数。”他不想给自己的作品涂色,他觉得目前的作品已经足够漂亮了。

肖光老师:这幅作品呈现出一目了然和动能十足的显著特点。这种一目了然是一种艺术表达上的清晰与纯粹,能让观赏者迅速捕捉到作品的核心意象。而动能十足则赋予作品强烈的生命力,如同作品中的元素都处于动态的运动之中。整体上,作品给我们带来如动感音乐般的感受。作品所展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映射出孩子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鉴于儿童美术作品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的潜在关联,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跨领域的融合实践,美术作品的视觉元素与音乐的听觉元素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营造出一种更为丰富、立体的情感空间,为我们理解儿童内心世界打开新的通道。

作品4:

洪亚君老师:这位小画家的作品是从下往上画的,她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个是已经快掉光的树,这个是国旗杆,这里有飘落的树叶,有大的树叶,有小的树叶,还有很多飞过的小鸟。这个是滑梯小朋友在那儿玩儿,这个小朋友在玩儿滑梯,这里是一个棍子,他可以下来,这里可以到达顶端,从这里可以下来,这个是草丛,这个小朋友可以爬火车的木头。

肖光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倾听孩子讲述自己的画作,这一行为暗示着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把自身具有感受力的眼睛隐藏起来了,教师过度依赖孩子的语言表述,而可能忽视了从视觉等其他维度直接对作品进行感知和解读。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教师需要突破单一的听“画”模式,构建一个视听多元化的视角,更准确地捕捉到儿童作品中那些微妙而深刻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表达。这幅看似天马行空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独特的心灵视角。在孩子眼中,哪怕是极其平常的事物,如一只飞翔的鸟或者一朵飘浮的云,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鸟的飞翔可能象征着自由与快乐,这种快乐通过孩子赋予的“笑声”表现出来;云的形状和色彩可能被孩子赋予了某种特殊的语意,这体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世界观。这种对平凡事物的独特解读,充分彰显了儿童心灵世界的奇幻与美妙,也进一步强调了教师从多元视角理解儿童作品的重要性。

最后,肖光老师叮嘱大家,解读儿童绘画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儿童的艺术作品并非仅仅是色彩与图形的简单组合,实则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透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研读,能够清晰洞察到儿童在生理、心理成长情况方面存在的差异。

幼儿的艺术创作有着丰富且多元的价值内涵。幼儿借助艺术作品将内心的想法、喜好等个性元素展现出来;在情感表达方面,作品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体验;而对现实的关注则体现为幼儿将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等融入创作之中,以此反映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思考。

教师要扮演好媒介与铺垫的角色,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艺术创作、解读其作品并给予恰当反馈等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使他们在保有童真与创造力的同时,逐步适应并融入客观世界,助力幼儿实现身心全面且健康地成长。

四、发现儿童·共话收获感受

参与活动的干部教师们用便签记录了自己发现儿童的感受:

他们发现了儿童的品质:

1.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多老师匆匆画完后就起起伏伏、走来走去,但每一个孩子都坐在那里专注地绘画,孩子比我们更能坚持,更沉浸于艺术创作之中。

2. 今天的太阳被云挡住了,天气雾蒙蒙的,在我看来是多云天气,孩子们却说:今天云彩来给太阳过生日了。孩子比我们看待世界更积极,我要向儿童学习。

3. 孩子的画不小心被旁边的小朋友划了一道,她没有因此生气,而是把这一道想象成了一卷风,和自己的已有的画面相融。孩子的大度让我佩服,孩子的想象力让我折服。

他们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观:

1.色彩不是色彩本身,用眼睛看、用心感受儿童的色彩。

2.成人的视角和孩子不同,倾听孩子要从内心出发,做心灵的碰撞。

3.艺术之美不只在作品中,更多的是在创作过程中,用心感受儿童的声、语、意。

4.教会的是借来的知识,艺术是教不会的,我们要保护好每一位天生的“艺术家”。

海融惠爱幼儿园常园长评价了此次基地园的干部教师培训活动,她认为富力桃园幼儿园把自身的经验和优势在共同体中充分展现,为共同体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对周边的园所起到了正向的引导,以手把手的方式帮助整个共同体一起进步。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儿童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直接体现。孩子的艺术表达没有既定的框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独特角度。看到儿童、倾听儿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艺术表达的深意,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