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大战中,周勃参与了大部分的战事,也立了不少军功。但在汉军阵营中,还有韩信、彭越、英布这样的大佬,周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二级的武将。但是在西汉成立之后,天下并没有因楚国灭亡而走向太平盛世,先是燕王臧荼谋反、韩王信叛乱,后是陈豨叛乱、卢绾起兵,搅得刚建立起来的大汉是一片狼烟。此时周勃作为主将受到重用,转战各大平叛战场,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刘邦很看重周勃,在临终时说,周勃为人稳重,没有什么文化,能稳定刘氏江山的人必定是周勃。那么,刘邦为什么会这么信任周勃呢?
周勃和刘邦是老乡,老同事,老战友,是第一批跟随刘邦起义的。周勃有三个技能:第一个,编织匠,刘邦的老家沛县是养蚕的地方,周勃为养蚕的人编织箩筐;第二个,会吹箫,在古代的民乐中间,萧还是非常难吹的,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周勃就被人家请去奏哀乐,赚取一些生活费补贴家用;第三个,强弓手。周勃喜欢练习拉弓,这个爱好在战争中是可以用到的。周勃一开始就跟随刘邦闹革命,从一个最低级的武官起步。革命初期,周勃经常充当带头冲锋的敢死队队长角色,直到刘邦受封汉王之后才当上将军。
刘邦首先看中了周勃的忠和勇。刘邦当皇帝后所进行的战斗大多都是和自己的老部下进行的,周勃和这些"故人"战斗并屡立战功,其忠勇可靠刘邦自然看得一清二楚。在这个基础条件上,刘邦更看重的是周勃的质朴少文,他没什么文化,不耍心眼,这是最令他放心的。其次是周勃能屈能伸。这一点在后来有明显的显现。吕后称制封吕氏为王的时候,铲除诛吕迎立代王的时候,周勃都跟随陈平的意见没有反对,可见,周勃虽然没有远谋但是很懂得审时度势。
周勃和刘邦最像的一点就是不喜欢文辞学问。周勃是个大老粗,不识得什么字,他本人不喜欢文化,而且也不会说排面话。每次和这些满口"之乎者也"的文人交谈,周勃就不耐烦,召见儒生之时,他便面东而坐,也就是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催促来者有话快说,别磨磨唧唧的拐弯抹角。同僚们也不责怪,都知道他是个粗人。这和刘邦就很像了,刘邦也不喜欢文人。陆贾经常在刘邦前演说称赞《诗》、《书》,刘邦骂他说,老子在马背上得天下,哪儿用得着攻读《诗》、《书》?而且刘邦非常不喜欢儒生,甚至把儒生戴的帽子当便壶使用。
后来的事情果然被刘邦言中。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掌控朝政,说是刘家朝廷,实为吕族天下。吕后过世时,吕后的哥哥执掌着军权。周勃身为太尉,却没有军权,陈平身为丞相,却没有政权,刘氏江山危在旦夕。此时,周勃和陈平等人携手合作,挽狂澜于既倒。关键时刻,周勃拿着骗来的兵符进入北军驻地,一句"为吕氏右襢,为刘氏左襢"威势十足,顺利夺取兵权。最终剿灭了吕氏一族,迎立汉文帝继位,挽救了刘氏江山。
据传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在平定诛吕中,周勃功劳最大,得到了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的赏赐,还被封为右丞相。这可以说是汉朝赏赐臣子的极致了。 周勃这样的人其实并不适合担任文官之首的宰相,在文帝问政"汗流浃背"之后,周勃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主动辞职,让位给更机智有谋的陈平。可见周勃虽然没文化,但是有很多优秀品质,忠勇、质朴,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