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年仅五岁的天子福临在一片复杂交织的势力博弈中被推上了皇位,史称顺治。这期间,豪格和多尔衮的角力令人瞠目结舌,最终的结果则是五岁的福临成功登基。崇政殿上的纷争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权力更迭之一。
皇太极猝死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清朝,因为并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导致了清朝入关前最为紧迫的皇位争夺战。从努尔哈赤去世后的第一次皇位继承危机,到此次的第二次危机,满清的皇位争夺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在这场争斗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战,使满清政权深陷危机。
皇太极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避免八旗武斗的措施,他巧妙地利用了权力平衡的政治手腕。皇太极将原本应当由八旗旗主独自参加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扩大到包括六部满、蒙尚书、内大臣、一等侍卫以及各王贝勒府的长史等多人共同参与,使这个曾经权力极大的会议变得名存实亡,最终握有决定权的还是皇太极自己。此外,皇太极还命令八旗更换驻地,并收回各地方的守城权至朝廷,以避免地方割据的可能。
在皇太极驾崩后,各方势力开始露出了爪牙。豪格和多尔衮是最重要的两个竞争者。豪格得到了正蓝旗的支持,由于其皇子身份也极有可能拉拢到两黄旗;而多尔衮则有两白旗和正红旗的支持。表面上看,多尔衮的势力更强大,但戏剧性的是,在17天的权力角逐后,双方却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都选择了让步。
绕开豪格,多尔衮选择了拉拢索尼、图赖和鳌拜等关键人物,以获得两黄旗的支持,从而确保自己的地位。尽管索尼和鳌拜起初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排斥多尔衮的计划。最终,索尼等人还是倾向于在皇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以保持两黄旗的利益。而豪格的表现令他的支持者失望,他暂时退出了争夺。
面对复杂的局面,两黄旗的态度成为了关键。在多尔衮试探性地拉拢索尼失败后,索尼和鳌拜决定带领亲兵围住崇政殿,展示其武力,并倡议立皇子为主,使豪格和多尔衮都无法越雷池一步。在关键时刻,多铎的介入使得情势更加扑朔迷离。他也有称帝之意,但被多尔衮巧妙地挑唆,使得多尔衮的提议最终得到了两黄旗和其他势力的支持。
最终,多尔衮提出立福临为帝,自身和济尔哈朗为辅政,双方约定共同掌握八旗军权,待福临成年后归政。这一提议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八旗之争告一段落,五岁的福临获得了皇位。
福临的成功登基,更多是八旗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而非电视剧所渲染的孝庄策划。孝庄布木布泰作为幕后推手的说法缺乏依据,更多是因为历史变革中各方权力和利益的相互博弈。
在五岁的福临登基的背后,是八旗势力争斗和皇太极布局下的权力均衡策略的结果。索尼、图赖和鳌拜等关键人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支持确保了两黄旗的利益,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辅政则保证了皇位的平稳过渡。五岁的福临无疑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中最大的受益者,他的登基象征着清朝内部权力结构的又一次重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