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这可能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识,一开始,孙中山设想的国民政府的首都,居然是伊犁!
我们都知道,国民政府的首都是在南京,虽然后面几次迁都,但也都是去的北平、重庆这样的大城市,怎么看都和伊犁没有关系。
伊犁地处新疆,十分偏远,人烟稀少,并不是当时群雄争夺、活动的地方。
那么,孙中山为什么想要在这里建都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高瞻远瞩呢?
政权建立19世纪,清政府“闭关锁国”,他们自诩为天朝上国,对其他国家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
然而,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西方国家经过改革变法,早已转变了社会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们又牢牢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发展先进的工业、军事、科学技术,快速强大起来。
为了倾销商品,扩大资本,侵略者将枪炮对准了我国。
他们先是用鸦片侵蚀国人的身体、精神,大肆掠夺我国的财富。
紧接着,又先后发起两次鸦片战争,杀害了我们的人民和军队,分割了我国的土地,掠夺了大量金银珠宝。
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加上侵略者手中持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以至于这些侵略者在我国的领土上肆意妄为,我们的军队却毫无抵抗能力。
甚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接打到了北京,一把火将象征着奢华与皇家尊严的圆明园烧了个精光。
就这样,我国慢慢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我国丰富的物产,大量的财富,更是吸引了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目光。
中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也开始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但这些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而清政府早已经腐朽到了根部,如果不能动摇根本,中国的困境还是无法改变。
有一些人就意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改天换日才能获得新生。
有一批农民就揭竿而起,发起了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一时间轰轰烈烈,声大势大。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西方势力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持续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失败了。
但这次失败,还是鼓舞了更多的人勇敢对抗封建统治,在为国为民谋求生路的道路上殚精竭虑。
时间到了1866年,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村庄,一个男孩诞生了。
此时,他的父母家人还并不知道,未来,这个男孩将会改变整个中国,给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男孩,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
孙中山从小就接触到西方的近代教育,17岁的时候,又进入香港学习医学。
生于乱世,孙中山从小就目睹着国家被列强侵略凌辱,没有主权和尊严,连清政府都对列强唯唯诺诺,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神州大地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些场面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的内心。
他的内心坚定了要为国家、为百姓谋求一条生路的愿望,他索性直接放弃“医人”,走上了“医国”的探索道路。
一开始,孙中山是把希望寄托在政府官员上的,他想要用改革的方法,温和地改变现状。
他根据自己所学,写了一篇《上李鸿章书》,想尽办法想要上交给李鸿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再次见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各层官员层层加码,甚至暗示孙中山给“好处”,最终,面见李鸿章的想法也不了了之了。
孙中山终于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了,既然改革不成,那就革命吧!
不久后,孙中山就创立了兴中会,意为“振兴中华”。
接着,他又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推翻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建立属于人民的政权。
但好景不长,兴中会的密谋泄露,广州起义失败。在清政府的追捕下,孙中山不得不逃亡海外。
而孙中山也趁着这个机会,接触到了各个国家的政治学说,他对这些学说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取其精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
随着革命的发展,孙中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身后的革命队伍也愈发壮大,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他们在各地发起起义活动,投身反清革命。
革命必然会有流血与牺牲,无数烈士倒在这条光荣与牺牲的道路上。但革命人士毫不畏惧,前赴后继。
终于在1911年10月,武昌的一声枪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这次,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和统治中国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轰然倒塌。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后,孙中山他们又做了什么呢?
定都之争这是近代最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一。
他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来压迫人民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一个新的民主共和的政权,这就是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之前,在孙中山的号召下,革命党人接连发起过几次起义,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都以惨烈的失败告终。
其中,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最为悲壮。数十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被葬在了黄花岗,被人民永远地纪念。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很多革命志士都十分低落,对革命也丧失了信心。
但孙中山却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他愿意为革命燃尽自己最后的力量。
1911年10月,在政府部门的围追堵截下,武昌的革命党人决定提前起义。10日晚上,一声枪响,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或许是之前失败了太多次,这次有些仓促的起义居然取得了胜利。经过一番浴血奋战,天亮后,革命党人成功控制了武昌。
之后,革命党人又发起了多次进攻,而这些革命的火种,也逐渐点燃了中华大地,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纷纷响应。
同年12月,革命党人成功占领了南京,不久后,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次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自此,封建帝制彻底废除,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建立了起来。
中华民国政权建立之后,有种各样的事情待处理。其中,颇为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华民族的都城,到底定在哪里呢?
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南京。
自古以来,统治者选址都城的时候,大多都首先考虑到对国内的政治方面的辐射力,以及对外的防御功能。
古时候,王朝面临的外敌多来自北方地区,比如匈奴,鲜卑。因此,很多统治者都会把都城定在北方,比如西安、洛阳、北京等地方。
不过,一开始,孙中山并没有想要定都南京。
在1887年,孙中山就思考过我国的首都问题。
不过那会儿,他想的是“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依次是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
以武汉为首,设立四个副都,协助管理国事。
南京是六朝古都,钟灵毓秀,古时就被称为“储王气,藏英灵”,是名副其实的金陵帝王州。
但孙中山其实并不满意南京作为首都,1902年,孙中山就说过:“金陵犹不可宅”。
他认为南京不是长久居住的地方,金陵的王气也已经黯淡了。洪秀全当年占领南京之后,沉迷于温柔乡里,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在孙中山眼里,首都的第一选择,还是武昌。
武昌地处中原腹地,湖北又被称为九省通衢,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更重要的是,武昌起义燃起了革命的火炬,吸引各省纷纷响应,这才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
这是辛亥革命的众多起义活动中第一个胜利的地方,对革命、对每个革命党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此,很多革命人士都赞同将武昌定为首都。各省代表也已经来到了武昌,当时还没有设立临时政府,湖北军政府就代行了中央政府职权。
不过,当时的清军已经打了过来,攻下了汉阳,直逼武昌,这就使得湖北的形势极为严峻。
刚好,南方传来了好消息,南京攻下来了!于是,焦头烂额的各省代表立马召开会议,经过商讨,大家一致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于是,南京就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
此时的孙中山还在国外,自然无法阻止他们的行为,等到孙中山回来的时候,首都南京已经成为定局。
不过,为了与北京的袁世凯相互对抗制衡,孙中山还是支持定都南京。
只不过,他还是对武昌念念不忘,他说,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
可见,孙中山心里,武昌相比南京,还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对于首都,孙中山其实还预设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孙中山甚至还说出:“只有定都此处,才能雄视亚洲。”这样的话。
那么,这个地方是哪里呢他又有何神奇之处?最后又为何没有定都在此呢?
定都伊犁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孙中山一开始想要定都的地方,不是南京,也不是武昌,而是伊犁!
伊犁地处偏远,远离经济和政治重心,自古便没有统治者考虑在这里定都。怎么看,他也不像个首都的样子。
为什么孙中山会想要在此定都呢?
孙中山早年在思考定都问题时,曾说出这样一番话:“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大概意思是,如果只想顾好自己,稳固已有的国土那就定都武昌。如果想要征服周围的小国,那就定都西安。
但是,如果想要征服亚洲,雄视其他大国,那么伊犁才是首都的第一选择。
伊犁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我们打开地图,便可以看到,伊犁位于我国西部新疆地区,对我国来说,确实是十分偏远。
然而,放眼整个亚洲,伊犁却是位于亚洲中心地区。
以伊犁为中心,可以辐射整个亚洲。同时,往西部看,他离欧洲各个国家也是很近的。往北更与俄国、蒙古国等国家接壤。
可以说,如果想要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往来,伊犁确实处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且,伊犁周围多居住我国的少数民族,如果定都在此,可以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强大国家的力量,更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定都伊犁的话,确实可能使得我国处于整个亚洲的中心,在国际上拥有更高的地位。
孙中山多年在国外游历、学习,他早就高瞻远瞩,意识到将来的中国,不能固守本土,而是要走出国门,和世界上多个国家合作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虽然伊犁地处偏远,自古远离国家的经济政治的中心,但他确实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伊犁矿产种类十分丰富,不仅储藏量大,并且种类众多。
如果想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此处刚好有丰富的资源。
其次,伊犁虽然地处沙漠,但是被绿洲环绕,气候也是十分宜居的。这里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草原一望无垠。早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此处不仅可以大力发掘矿产资源,发展工业,也适合农耕种植,让百姓安居乐业。
而孙中山先生所心心念念的武昌,虽然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政治和经济能力都十分不错,可以快速、充分地调动全国。
但他远离中国的西北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也减弱,更不要说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往来了。
综上所述,伊犁确实是个“谋大洲”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后来没有定都在此呢?
孙中山先生此时的理念,多少具有一些理想主义的特点。如果真正要定都,考虑的东西会更加现实。
伊犁确实有种种的优点,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都远离于此,这也导致了伊犁经济发展相较于东南地区,十分落后。
更何况,伊犁在我国偏远地区,且交通不便,一旦国内发生变故,调兵遣将将十分麻烦。
虽然孙中山想过修建伊犁通往东南的铁路,但显然,适逢乱世,这并不是个修铁路,全心全力搞建设的好时机。
更何况,铁路工程巨大,并非一朝一夕建成的。
简而言之,定都伊犁,虽然可以震慑其他国家,但却不能很好地控制整个国内。
尤其是此时,中华民国政权刚刚建立,国内大势未定,敌人虎视眈眈,定都于此,确实十分不合适。
种种原因下,伊犁确实不适合定为首都。
最终,国民政府定都为南京,虽然后经几次迁都,但也都在国内的经济与政治发达的地区。
而定都伊犁,也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了。
结语孙中山先生在定都的问题上,做出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他早早就看出了西北地区的重要性,注重西北地区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革命先驱,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与怀念。
他的许多思想都具有前瞻性,是真正把中国放在世界的角度看待的。
虽然有些因为时间和局势的局限性,未能实现,但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参考文献:
[1]韩学言.浅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经验教训[J].秦智,2022(05):55-57.
[2]卢立菊,付启元.中国传统的定都理念及考量[J].群众,2017(18):64-66.
[3]韩文宁.国民政府为何定都南京[J].百科知识,2012(21):30-33.
[4]许小青.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两次迁都之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