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兴趣寻宝计划#
1979 年 2 月 17 日拂晓,晨曦微露,在中国南疆前线,那是一片紧张而肃穆的景象。随着一连串绿色信号弹宛如璀璨的流星般腾空而起,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瞬间点亮了整个天际。战机呼啸升空,引擎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它们犹如矫健的雄鹰,带着坚定的使命冲向云霄。
与此同时,在辽阔的海面上,南海舰队的混合编队也在相关海域巡逻游弋。舰艇在波涛中破浪前行,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展现出强大的军威。
严阵以待的广西、云南前线部队,在这关键时刻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钢铁般的意志。火力准备持续 30 分钟,炮弹如雨点般密集地倾泻在越军阵地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那震耳欲聋的炮声仿佛是大地的怒吼,宣告着正义的力量不可阻挡。
随后,战士们便同时向着越军阵地发起冲击。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眼神中充满了果敢和决绝。凭借集中的强大炮兵力量,如同一把锐利的尖刀,突破了越军第一线防御阵地。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战斗和顽强的拼搏。战士们的身影在硝烟中穿梭,他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在向敌纵深发展进攻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地形和越军的顽强抵抗,我军战士毫不退缩。他们凭借着卓越的战术素养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一次次突破敌人的防线,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勇往直前,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一】
许世友针对广西战区精心部署,将陆军编为 4 个作战集团,其中北、南 2 个集团肩负着至关重要且艰巨无比的围歼高平地区越 346 师和地方团队的重大使命。
高平,这座位于越南北部高平省的省会城市,宛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璀璨明珠。它四周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地形复杂得犹如一个天然的迷宫。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高平成为了越北地区当之无愧的军事重镇,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是越北地区军事防御的关键节点,更是通往越南首都河内的重要门户,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河内的安全。
越军对高平此地的防御重视程度超乎想象,特意安排了 346 师负责坚守。其麾下的各个团犹如精密布局的棋子,分别分布在高平周边的不同关键位置。他们企图凭借着高平得天独厚的有利地形,以及精心策划的兵力部署,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妄图以此阻挡我军气势如虹的进攻。他们在山峰上修筑工事,在山谷中埋伏兵力,在道路旁设置障碍,妄图以这种全方位的防御体系来抵御我军的强大攻势。越北集团第 41 军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展开行动,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强大的执行力。123 师 368 团犹如一支离弦之箭,毫不犹豫地奔赴茶灵方向,肩负起牵制茶灵之敌的艰巨任务。他们目光坚定,士气高昂,怀着必胜的信念,准备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周旋。而 122 师则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朝着朔江勇猛发起攻击。他们步伐坚定,气势如虹,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向着目标奋勇前进。驻守朔江的越军 246 团绝非等闲之辈。这个团组建于 1947 年,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战斗经验的部队。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积累了不少作战技巧和应对策略。从成立之初,他们就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素养,在越南的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越军当中的一支劲旅。,长期担任越共中央首脑机关的警卫任务,是越军的主力步兵团,号称 “新潮团”。他们凭借朔江的天然天险,在公路两侧五六百米的高山上精心构筑了五层火力网,配置了冲锋枪、高射机枪、枪榴弹以及各种炮兵阵地,而从我国广西边境小镇平孟延伸过来的公路,蜿蜒穿行于两山之间,最窄处仅 8 米,地形险要至极。
越军曾极其狂妄、大言不惭地吹嘘朔江天险乃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趾高气扬地断言中国军队若想要通过这里,起码得耗费长达 3 个月的时间,甚至还大放厥词称得用 1 万具尸体从平孟一路铺到朔江才行。他们那副不可一世的模样,仿佛认定了自己的防线固若金汤,中国军队必然会在此遭遇惨败。
然而,事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我英勇无畏的 122 师却以巧妙绝伦的战术打破了他们的幻想。我军先是精心安排 2 个营,在坦克的强大支援下,于平孟正面佯装展开强攻。那场面可谓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成功吸引了越军的注意力,让他们误以为这便是我军的主攻方向。
而与此同时,师主力则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艰难险阻的道路。从山高林密、坡陡路窄的孟麻实施突破。这一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但我军战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斗技巧,奋勇前行。最终,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朔江守敌的侧后方,犹如神兵天降。这突如其来的一击,一下子就让越军精心构筑的朔江防线瞬间土崩瓦解。他们那原本趾高气扬的神态,瞬间被惊慌失措所取代。
但后续的围歼作战之路也并非是一片坦途、一帆风顺。越北独特的地形特点,无疑给越军提供了天然的绝佳掩护。在朔江东北的长白山地区,那片看似不大,面积不到 1 平方千米的区域,却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玄机。在那里,竟然分布着大小岩洞 30 余个,这些岩洞犹如隐匿于大地之中的神秘洞穴,而且周边杂草丛生、藤蔓交织,将其遮掩得极为隐蔽。
越军正是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了如指掌,潜藏在那些幽深的洞穴和茂密的草丛之中,肆无忌惮地疯狂射击。他们犹如暗处的毒蛇,时刻准备给予我方致命一击。面对如此狡猾的敌人,我军几次发起强攻,然而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时刻,365 团 2 营 4 连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们通过召开军事民主会,群策群力,共同想出了克敌制胜的良策。18 日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长白山上,给这片战场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4 连的一部分战士在长白山东侧展开佯攻,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成功地吸引了越军的注意力,为后方的主力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掩护主力从后山悬崖悄悄攀爬偷袭。负责探路的 3 班勇士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他们一边要紧紧抓住那些野生的藤蔓,艰难地向上攀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边还得时刻保持高度的冷静,瞪大双眼,敏锐地留意着周围的细微情况,以免不慎暴露目标。
在半山腰的位置,一段陡峭程度高达 70 多度的光滑石壁,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然而,战士们没有丝毫的退缩之意,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手指紧紧抠住石缝的棱角,身子紧紧地贴着崖壁,仿佛与石壁融为一体。在这漫长而又艰辛的攀爬过程中,每一分钟都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他们没有放弃,经过长达 3 小时的艰难攀登,终于成功登顶。
班长谢振华以其果敢和坚毅,第一时间发出了偷袭成功的信号。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犹如胜利的号角。随后,他迅速指挥全班迅速占领制高点,掌控了战场上的关键位置。紧接着,连主力也登上山顶,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即对第二天的战斗行动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部署。
19 日凌晨,万籁俱寂,长白山下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晨曦之中。我军部队犹如苏醒的雄狮,从侧翼向上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那冲锋的号角声划破了寂静的天空,战士们喊杀声震天动地。与此同时,4 连主力也从山顶以雷霆万钧之势对敌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越军在这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面前,顿时阵脚大乱,惊慌失措,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逃窜。有的狼狈不堪,像惊慌的老鼠般慌不择路地钻进山洞里,妄图以此躲避我军的追击。
面对敌人这一躲进山洞的招数,4 连指战员其实早有充分的准备。他们由上而下,巧妙地避开敌人正面凶猛的火力,对每一条狭小的石缝、每一个隐蔽的石洞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搜索攻击。在这场如同“挖地老鼠”般艰难的战斗中,4 连指导员吴世忠身先士卒,始终冲在战斗的最前沿。他一边时刻提醒战士们要注意自身安全,保障战斗的有序进行;一边带头进行严密的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敌的角落。
突然,敌人从暗处发起一阵疯狂的扫射,子弹如雨点般飞来,飞溅的石头崩伤了吴世忠的脸,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脸颊。但他毫不畏惧,目光坚定如炬,侧身发现一个隐藏的石洞后,果断转身边前进边射击,其动作迅猛而果敢。只听“砰砰”几声枪响,当场击毙一名越军,打伤一名,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在指导员的榜样力量带动下,战士们个个如勇猛无畏的小老虎般,充满了斗志和力量。他们在树林草丛中敏捷地穿梭,身姿矫健;在崖壁石缝中奋力地攀爬,毫不退缩。积极地搜寻着每一个敌人的踪迹,不放过任何一丝蛛丝马迹。战士苏同胜在战斗中表现得尤为英勇,当他发现石缝中有敌人朝山下射击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一个箭步冲上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两颗手榴弹扔进洞里。只听“轰”的一声巨响,3 名越军被炸得血肉横飞,为战斗的胜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这样,我 122 师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斗志和灵活多变的战术,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全歼 246 团及其配属部队。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我军的强大实力,更彰显了我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谋略。
41 军 121 师毅然承担起了北集团的战役穿插这一艰巨无比且至关重要的任务,他们深知这一使命的分量,肩负着为整个战役打开关键突破口的重大责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该师果断地以 362 团向莫隆发起了凌厉的进攻。
负责夺取菲咬山垭口的 3 营 7 连,在战前就展现出了高度的前瞻性和充分的准备。他们针对类似复杂险峻的地形进行了极具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反复模拟、精心策划。当战斗的号角一打响,夜幕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掩护,他们趁着夜暗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摸到敌阵前。刹那间,犹如猛虎出山,突然发起了迅猛的攻击。
冲在最前面的 3 排长姜利民,其英勇无畏的表现尤为令人瞩目。他宛如战神一般,先是毫不犹豫地用集束手榴弹,以精准的投掷和无畏的勇气,成功炸毁了 2 个敌堡。然而,越军并未因此退缩,仍在疯狂地扫射,试图阻挡我军的进攻。姜利民在枪林弹雨中保持着冷静的头脑,迅速判断局势后,带着喷火兵小心翼翼地悄悄运动过去。他们紧密配合,用喷火枪喷射出炽热的火焰,一举消灭了掩蔽部里负隅顽抗的敌人。紧接着,他又毫不畏惧地冲向另一个目标,成功炸毁 1 个暗堡。
但在再次冲上去实施爆破时,命运却对这位英勇的战士露出了残酷的一面。他不幸被一颗无情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这位 362 团前政委的独生子,在这激烈的战场上,虽没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可他那被鲜血染红的手臂,却坚定地指向部队穿插的方向,仿佛在诉说着他未竟的使命和对胜利的渴望。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战友们的心,激励着他们怒吼着“为姜排长报仇!”他们怀着满腔的悲愤和对敌人的怒火,继续勇猛地冲向敌人。他们的决心如同钢铁一般坚定,将漫山遍野的敌堡逐个炸毁。
经过 4 小时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越军通农县独立营最终被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胜利,更是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胜利。
此后,121 师主力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向着敌纵深勇猛穿插。这一路上,可谓是险阻重重,崇山峻岭连绵起伏,陡峭险峻,荆棘丛生,尖锐的刺枝肆意伸展,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不仅如此,他们还遭遇了越军频繁的袭扰和顽强的阻滞。
17 日 11 时,前卫 363 团 1 营 1 连在行至班爱这个地方时,意外遭遇了敌 1 个连的兵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敌情,我军战士反应迅速,毫不犹豫地抢占了有利地形。他们犹如猎豹一般敏捷,先敌开火,以猛烈的火力和果敢的冲锋,将敌人打得晕头转向,迅速将其击溃。
当部队艰难地来到通农时,一道道幽深险峻的峡谷又无情地挡住了去路。此时,年逾 57 岁的副师长李培江,这位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声名远扬的著名战斗英雄,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他那坚定的眼神和果敢的姿态,仿佛在向年轻的指战员们传递着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在他的带领下,年轻的战士们不畏艰险,毫不退缩。他们勇敢地探谷攀崖,继续勇往直前,向着目标坚定迈进。
当晚 22 时,部队通过宗梅吊桥后,敏锐的目光发现前方山头有越军正在紧张地挖工事。李培江凭借着其丰富的战斗经验,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敌人尚未发现我军。于是,他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巧妙地绕过敌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
然而,困难并未就此停止,18 日晚,更为严峻的考验降临。361 团骡马和后勤梯队在宗梅因吊桥不便行动而受阻,与团指失去了联系,顿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就在这危急时刻,埋伏在四周险坡上的越军特工部队突然开火袭击,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团副政委在这突如其来的枪林弹雨中当场壮烈牺牲,部队被死死地压制在谷底,情况万分危急,犹如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炮连指导员徐家钦挺身而出,他那洪亮的声音响彻山谷:“同志们,跟我上!”他大声呼喊着收拢部队,稳定军心。通信连副指导员张亦凡等人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带领战士勇敢地冲出去向上级报告情况,争取支援;有的组织迫击炮向敌人发起轰击,炮弹在敌阵中炸开了花;有的指挥步兵奋勇回击,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对射;还有的迅速做好救护准备,全力救治伤员。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
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战斗,终于在 20 日清晨击退了敌人 3 次疯狂的进攻,歼敌 67 名。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为后续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与北集团紧密配合、遥相呼应的南集团 42 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东溪发起了强有力的突破行动。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42 军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作战能力。
东溪,作为越军高平省石安县的县城,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它稳稳地坐落在越北 4 号公路沿线,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决定着整个战局的走向。这里,是越军向前机动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东溪向西北行进 40 千米,便能抵达高平,那是敌军的重要据点;而向东南延伸 80 千米,则可达谅山,同样是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地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溪所处的位置在过往的战争中也常常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军事战略家们眼中的关键之地。从文化层面分析,东溪所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战争时期也对当地军民的抵抗意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出发,东溪的得失往往会牵动着周边地区民众的情绪和生活,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的作用。
总之,东溪的地理位置不仅在军事上极为关键,而且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战前,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吴忠来到南集团加强指挥,针对进攻正面的两条道路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条是复和方向的道路,公路较宽,地形稍开阔,便于我机械化部队机动,但这也是越军重点防御之处;另一条是布局方向的道路,虽然越军防御相对薄弱,可道路险峻,溪流纵横,堪称坦克行进的禁区。经过权衡,南集团果断决定集中 200 辆坦克装甲车辆,搭载步兵部队,组成强大的突击集团,首先突破布局,撕开东溪突破口,然后沿 4 号公路北上,直捣高平,这一作战设想得到了军区批准,许世友还特别强调战役发起 3 个小时,必须把坦克开进东溪城。
2 月 17 日,战斗的号角激昂地吹响,42 军第一梯队 126 师怀着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兵分两路向东溪奋勇推进。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右路纵队,以坦克搭载步兵,沿着那唯一的一条乡间土路风驰电掣般疾速前进。
当部队气势如虹地来到兰山口时,狡猾的越军在此处设下了重重障碍。在狭窄的拐弯处(路宽不到 3 米),越军精心设置了巨大的石块、粗壮的树干等障碍物,这些障碍物横亘在路上,使得原本就狭窄的道路更加难以通行。不仅如此,越军还丧心病狂地布置了大量的 40 火箭筒、反坦克火器以及轻重机枪,形成了一张严密的侧射和倒射火力网。这火力网犹如一张死亡之网,无情地阻挡着我军前进的步伐。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乘坐 101 号坦克的 1 连指导员林梦珠,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果断。他迅速地观察四周,估算山口的宽度以及坦克的性能。在短暂而紧张的思考后,他毫不犹豫地果断命令驾驶员张东法:“加足马力,挤过去!”这坚定的命令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给战士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驾驶员张东法接到命令后,心领神会,猛踩油门。然而,前进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第一次尝试失败了,第二次尝试也未能成功。但他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经过多次不屈不挠的尝试,101 号坦克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力量,终于在石壁间硬生生地撞出了一条通道。坦克搭载的步兵们也迅速解开保险绳,毫不犹豫地跳下车,与坦克紧密协同作战。
9 时 40 分,当我军第一批坦克部队威风凛凛地进入东溪时,越南守军竟还被蒙在鼓里,误以为是己方的坦克,他们连连热情地招手致意。然而,当他们看清坦克上醒目的红五星时,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四散而逃。此时,距离战役发起仅仅过去了 2 小时 45 分钟,我军以惊人的速度和英勇的作战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东溪被成功攻克后,第二梯队 124 师以锐不可当之势,将坦克作为先导,步兵则有序地乘坐汽车,迅速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然而,越军在回过神来之后,为了竭力阻拦我装甲集团的快速突击,于 17 日下午做出了极其疯狂的举动,他们丧心病狂地炸开班翁山区水库。刹那间,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倾泻而下,形成了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水障区。这片水障区长约 800 余米、宽达 400 余米,水深竟达 1 米之多。
在此困境之下,我 124 师除 100 多辆坦克和履带车辆得以艰难前行外,搭载步兵的汽车以及炮兵、特种车辆均被无情地堵在了水障区后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吴忠亲自莅临现场指挥,他目光坚定、沉着冷静,当机立断地下达了一系列命令:过河部队不许有片刻停留,必须迅速与 126 师会合,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合力;被阻步兵果断下车,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徒步通过水障区,向着东溪疾速推进,展现出我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勇身姿;运动保障队和附近的部队,由军区工兵副主任李林统一指挥,争分夺秒地抢修道路,为后续部队的前进铺平道路;同时向军区前指报告,紧急请求工兵部队的支援。
军区在接到报告后,迅速做出反应,紧急调集 6 个工兵团星夜兼程增援。并且果断指示被阻炮兵绕道复和进入 4 号公路,全力追赶前方的坦克和步兵,确保整个作战部队的紧密协同。
当晚,在艰难险阻面前毫不退缩的 124 师,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作战能力,成功进入东溪。南集团随即以 2 个步兵营、1 个坦克营,精心编组成快速纵队,向着高平勇猛挺进。与此同时,另派一部兵力向南面七溪越军 199 团发起攻击,以严密的战术部署掩护主力侧翼的安全,确保整个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18 日拂晓,晨曦微露,124 师 372 团 1 营向嫩金山口的弄梅隧道发起了英勇无畏的攻击。这里地势险要,全长 4 千米,两侧是高耸陡峭的石山,仿佛是两道天然的屏障。中间的弄梅隧道长 10 余米,宛如一道狭窄的咽喉,是通往高平的必经之地,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战斗伊始,我军先是以 82 毫米迫击炮向敌人发起猛烈射击,强大的火力掩护着 3 连迅速拿下两侧石山,成功占据了瞰制隧道的制高点,为后续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副营长陈殿标身先士卒,带领 7 班英勇地攀上隧道右侧高地。2 连副连长甘永先也毫不畏惧,带领 3 排主力迂回至左侧高地,以果断的行动炸毁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防御力量。
7 时 45 分,总攻的号角正式吹响。5 班长黄强展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奋勇地爬上陡坡,一步步接近隧道顶端。面对暗堡里越军疯狂而猛烈的射击,他毫无惧色,犹如猛虎一般,几步跃出,端起冲锋枪,果断地甩出手榴弹,以迅猛的攻击将敌人消灭在暗堡里,展现出了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就在这时,攻击隧道下端暗堡的 6 班进攻遭遇阻碍。关键时刻,连长梁七根果断下令:“把火箭筒调上来!” 射手卓德喜和董同飞迅速响应,凭借着出色的战斗素养,在迅速隐蔽好自己后,在离敌堡 30 米的危险距离,凭借着精准的射击,准确命中目标,为进攻扫除了障碍。我坦克 6 连的 59 式坦克也随即开炮,强大的火力摧毁了敌堡,势如破竹地撞开隧道中的石墙。2 连 2 排超越坦克发起冲击,以一往无前的气势,一举占领弄梅隧道。
但越军不甘心就这样遭受失败,匆忙而慌乱地调整部署,妄图负隅顽抗。一方面,他们对我南集团展开了层层拦阻,手段极其恶劣。不仅如此,还丧心病狂地炸毁盘山公路陡峭处的路段,并精心设置各种障碍,使得我 124 师 372 团在艰难的行进中举步维艰,最终只能全部选择徒步行军,而运动保障队则紧紧跟在后面,不辞辛劳地修筑道路。
另一方面,越军从纵深紧急调来越 851 团 2 营、3 营 9 连、特工第 20 营以及 1 个“冰雹”反坦克火箭连,在高平以南 7 千米的博山地区处心积虑地构筑反坦克伏击圈,企图给我军以致命一击。
19 日,我英勇的坦克 6 连抵达博山。负责指挥的指导员任恩柱刚果断地下达战斗指令,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一枚罪恶的火箭弹瞬间击中 602 战车,任恩柱指导员壮烈牺牲,他的英勇身姿永远定格在了这片战场上。越军见状,随即从四面八方疯狂开火,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代理连指挥的 3 排长张诚忠牢记指导员生前的嘱咐,冷静而坚定地提醒战士们要区分火力、节约弹药。大家紧密依托坦克,以顽强的意志奋力还击。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至夜幕降临,枪炮声才渐渐变得稀疏。
上级迅速下达命令,要求 6 连会同先期赶到的步兵 4 连部分官兵,坚守阵地,固守待援。入夜后,四周山岭上的越军不断地大呼小叫、开枪射击,妄图扰乱我军军心。面对如此恶劣的情况,我机智勇敢的指战员迅速卸下坦克上的 4 挺机枪,分成 8 个战斗小组,精心构建起环形防御阵地。配属 4 连的营部步谈机手郑中富,尽管右臂负伤,却依然顽强地躺在坦克底下,帮助坦克兵压重机枪子弹;4 连 9 班长韦学锋左手有伤,以至于举不起冲锋枪,但他毫不退缩,就从坦克手那里要来一把手枪,协助张诚忠指挥作战,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20 日凌晨,我军大部队的坦克和步兵如钢铁洪流般赶到。向博山主峰发起了气势磅礴的攻击,指战员们个个如林中猛虎,英勇无畏。他们奋力攀登绝壁,猛冲猛打,毫不畏惧。抵近敌堡后,用冲锋枪猛烈扫射,用手榴弹狠狠轰炸。在一道悬崖上的山洞和暗堡处,越军凭借有利地形,用机枪、冲锋枪疯狂扫射,妄图阻止我军前进。3 连长黄茂发临危不惧,果断一声令下:“无后坐力炮,瞄准了打!” 仅仅 2 发炮弹,就将敌堡炸得粉碎,越军惊慌失措,争相逃命。黄茂发紧接着高喊 “火力追击!” 又有几十名敌兵被无情地打倒在地。战士们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冲上主峰。7 班副余木林迎面碰上 2 名越军,他反应敏捷,眼明手快,迅速夺过对方手中机枪,就是一阵猛烈扫射,主峰上的越军四散奔逃。
【三】
2 月 21 日,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南集团以雷霆万钧之势于行进间对高平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战士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如汹涌的潮水般向前推进。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整个战场仿佛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就在这激烈的战斗中,当晚我军便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卓越的作战能力,成功控制了城南和城东几乎所有至关重要的要点。
23 日,北集团 121 师如同锐利的箭头,迅速而坚决地进至扣屯地区。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眼神中充满了坚毅和果敢。这支英勇的部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严阵以待,准备坚决阻击来自太原方向企图东援之敌。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每一位战士都做好了为胜利付出一切的准备。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我南集团遂在机动集团 54 军 162 师的紧密配合下,积极筹备着更为强大的攻势。时间来到了 25 日,总攻的时刻终于来临。
然而,面对我军强大的兵锋,狡猾的越军采取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策略。他们妄图以这种灵活的方式来逃避我军的打击,保存有生力量。除了留下一小股部队实施掩护,以拖延我军的进攻步伐外,其主力则使出了极为阴险的手段,“化整为零,化军为民,钻山进洞”。他们企图利用复杂的地形和隐蔽的环境来躲避我军的搜索和攻击,以达到负隅顽抗的目的。
许世友当即下令展开拉网式的全面清剿作战,我各集团在接到作战指令后,迅速行动起来,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高效地进行战斗部署。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加强了随伴炮兵的力量,为战斗提供了更强大的火力支援。他们果断采取“小群多路,积极寻歼”的灵活作战方式,对敌军可能潜伏的山洞、森林进行了细致的分区划片,实行包干清剿,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而当敌人藏入草丛中时,我军则巧妙地运用火攻的策略。点燃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将草丛化为一片火海,迫使隐藏其中的敌人不得不逃出。一旦敌人现身,我军迅速形成包围圈,将其围而歼之,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和协同作战能力。
对于敌人可能出来袭扰我汽车运输的路口或山口,我军展现出了严密的防御意识和果断的行动。迅速修筑坚固的堡垒,严密封锁通道,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并且,放火烧掉路边的蒿草,消除敌人的藏身之处,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威胁。
最终,凭借我军更为高超的游击战术,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越军 346 师及高平地方部队主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损失殆尽。其师长黄便山大校在混乱中与所部失去联系,不知所踪。我军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卓越的战术指挥和英勇无畏的战士们,成功达成了钳击高平的作战目标。这一伟大的胜利,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光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熠熠生辉的一笔。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我军的这次胜利充分展示了灵活多变、精准打击的作战理念的巨大优势。从文化内涵的层面剖析,战士们在战斗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军事文化的生动体现。从社会影响的层面思考,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