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史回顾: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是怎样的作用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前,双方战舰数量类似,荷兰战舰的吨位和火炮口径都不如英国,背后又有法国捅刀子。英国人为这场战争准备已久,1664年,英国王室事先从伦敦商人手中获得了20万英镑贷款。单纯从经济军事力量上来看,荷兰胜算不大。所以,英国不断挑衅……
1660—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新《航海条例》和《主要产物法》,对荷兰海上运输贸易不遗余力地进行打击:只有英国船只才能从事英国货物进口,尤其是鱼类(从古至今荷兰主要支柱产业之一都是渔业),试图把荷兰排除在对英贸易之外。——为抢占全世界殖民地,英国开始在全世界与荷兰作战:1663年,英国抢占荷兰非洲殖民地,荷兰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几乎被切断。——1664年4月,英国议会已经批准对荷兰作战,但荷兰方面一直在忍受。
宣战后,英国第一时间抢占了荷兰在新大陆的老巢——新阿姆斯特丹,就是后来的纽约。即便如此,荷兰仍旧把宣战日期拖延到了1665年2月,可见当时荷兰对战争结果很担心。果不其然,1665年,洛斯托夫特海战,双方精锐尽出,最初荷兰战舰还处在有利的顺风位置,最后居然以1∶8的战舰损毁率再次被英军击溃。
从理论上说,洛斯托夫特海战已经奠定了第二次英荷战争的最初战局,荷兰的海上交通线已经被切断,无论从士气、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力量上来看,荷兰战败都是早晚的事,也不可能组织有力的反击。决战到来之前,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获得泰晤士河水文情报之后,1667年,荷兰军队进行了一次偷袭,一支荷兰舰队居然趁着夜色驶入了泰晤士河。
奇袭对方本土的战术其实很愚蠢,军舰只有在泰晤士河涨潮的时候才能航行,风向不对、风力不足都有可能导致搁浅,风险极高。然而,荷兰舰队的奇袭战略居然成功了!这支小小的舰队占领了英国希尔内斯炮台,顺便抢走了炮台里存放的一点儿黄金。很多战争史将之描述为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迹,是荷兰将领德·勒伊特将军的一次精彩表演,他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战局。我的专业是金融学,不太懂战争,不知道国家命运能否被一次奇袭改变。
我只看到了偶然中的必然,这次奇袭引发了一场金融骚乱:原本平静的市场被非理性的行为搅乱,人为造成了一场挤兑风波,进而造成了伦敦社会秩序大混乱。也许,正是这场金融风波给了荷兰舰队出逃的时间。1667年6月,从睡梦中醒来的英国人突然发现荷兰军舰居然已经开到家门口了,坊间传闻炮台里的黄金储备被抢,恐慌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从承平世界突然进入战争,每个人都有天然的恐惧,避险是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任何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只有硬通货留在身边才最安心。当时,伦敦金融市场上乡村银行发行了很多票据,平日里这些票据可以替代金币、银币,实际上就是银行券。从银行券时代到现在的商业银行时代,银行一定是经营信用的行业。
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备付金,如果备付金百分之百,那么这家银行等于只出不进,根本就是在做赔钱的生意。银行只有把存款借出去才算赚到了钱。所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去银行提款,那么一定会出乱子,这就是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和最终表现——挤兑。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人们看到了荷兰战舰,想到了自己的金银,人们争先恐后地冲向了乡村银行……挤兑发生了。当所有人都来挤兑时,乡村银行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兑付库存的金银,直至破产;要么根本就不兑付,硬挺着,过一天算一天。从经济理性来说,金银匠一定会选择后者:反正早晚要破产,还不如干脆不认账。于是,伦敦乡村银行的行动近乎统一,拒绝兑付存款人手中的票据,死守库中金银。
结果可想而知。金银匠拒绝兑付金银,相当于伦敦市面上的现金全部作废,这引发了市场巨大的混乱。别忘了,这个时候,荷兰人的战舰还在泰晤士河呢!混乱的市场中,人们看着荷兰军舰在泰晤士河耀武扬威,英国皇家舰队尚未出战就遭到了重创,但谁都没心思组织反击——银行不兑付,所有人的钱都会付诸东流!
一场大乱中,荷兰海军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返航,伦敦却在骚乱中暴发了瘟疫和火灾。虽然最终不一定是本次英荷战争奠定荷兰胜局,但是,这个插曲让人扼腕叹息,道理也发人深省。无论现代还是古代,市场主体都一定是趋利避害的,即选择服从“市场理性”。
通常情况下,市场理性会引导资源流动,实现更为有效的配置。我们说的是“通常情况”,请一定要记住,除了“通常情况”,还有“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市场不是万能的,极端情况下市场会失效,此时,个体理性未必是集体理性,最佳个体福利未必是最佳社会福利,甚至,个体理性决策最后会导致个体福利、社会福利净损失。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金融市场暴跌,出逃的人越多跌幅就越大,避免损失最有效的方法是所有人一起渡过难关。但是,市场的特征决定其参与主体一定是趋利避害的,最后适得其反,乡村银行和存款人的选择只是一种诠释:金银匠选择不兑付是理性选择,这个所谓理性选择未必能守住个人财富,只会给社会带来动荡,带来明显的负效应,社会福利净损失怎么说都不为过,尤其是在战争时期,这种个人行为几乎能毁掉国运。
贪婪和恐惧是金融市场永恒的主题,这不可怕,因为这是不可磨灭的人性。事实上,正因为有了贪婪和恐惧,市场才更有魅力。可怕的是,我们如果放任贪婪与恐惧,便会对市场造成致命的伤害,人性也就变成了魔性。恐惧与贪婪与生俱来,如何控制?从古至今,市场最大的道理就是竞争,竞争还有一种贬义说法,就是“弱肉强食”。
请记住,强者的作用不仅仅是压制弱者,更重要的是给所有市场主体安全感,让所有弱者都生存下去。规制市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塑造一个市场最强者,用市场的规则来管理市场!金融市场是人性极为暴露的地方,必须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权威,让所有市场参与者相信它是无所不能的。非如此,无以控制贪婪与恐惧;非如此,无以将洪水般的市场情绪控制在集体理性之内;非如此,无以缔造一个强大的帝国。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政府都是最强大的信用主体,一定也是金融市场最强大的权威。在第二次英荷战争的案例中,如果王室具备足够的市场信誉,只需要宣布战时停兑规则,市场秩序就不至于彻底崩溃。英国即将走入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市场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要想控制这头怪兽,王室必须有足够的控制市场的能力。在本书里我们将看到,从南海泡沫到次贷危机,世界上任何一次经济危机的救亡者都是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
关于政府究竟应该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多大作用,经济学者曾经有过很多辩论,但最终也没说清楚。在我看来,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文历史条件下,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唯一能确定的是,在原本最为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全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化政府职能——以国家信誉规制金融市场,美国便是巴塞尔委员会的始作俑者。因为,国家信用是最强大的信用,如果这个集体都失败了或者不存在了,个人财富就无从谈起。当时的英格兰,距离日不落帝国还有一家银行的距离。要迈出这一步很不容易,很快就会出更大的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