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7师有多牛?一年收入高达6000余万元,能养活20个甲种师

野史记录 2024-02-28 22:27:22

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心中,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都很紧张,甚至在八路军成立初期,还有很多留守部队没人发军饷,只能凭借自力更生,靠打胜仗获取的战利品来维持队伍的运转。

但凡事都有特例,在新四军之中就有这么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新四军第7师。说起这支队伍,可谓是富得流油,在当年有人用六个字形容新四军第7师,“富七师,甲全军”。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有钱,在经济方面一骑绝尘,其余任何一个师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新四军第7师富到什么程度?据文章《江淮热血江淮魂:雄师驰骋 烽火皖江》记载,仅1943年一年时间,第7师的财政收入就多达2400余万元,支援军部的费用更是高达700多万元。而到了1944年,第7师的财政收入更是高达6000万,志愿军部的费用也提升到1400余万元。

也就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新四军不仅不需要军部给拨款,而且还能拿出很大一部分钱去支援军部。可能很多人对这样的数字没有概念,笔者就以当年国民政府给甲种师的军饷为例,让大家可以更直观的了解第7师这笔钱的意义。

按照当时的国民政府规定,一支甲种师的军费每月是20万元。但是新四军成立后,蒋介石可谓是百般刁难,纵容何应钦对新四军的军费百般克扣。将每月16.6万元的军费硬是克扣成了6.5万元,这点军费对于一个师而言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周恩来得知此事后,立刻据理力争,但对方揣着明白装糊涂,几乎就是耍无赖,最后也只将军费争取到了每月8万。

当时国民党军丙种师的军费每月还是10万的标准,也就是说新四军军费,都不如国民党军的一个丙种师军费高。新四军成立以来,经历了蒋介石从给军费到不给军费,这期间几乎一直都遭到蒋介石的打压,大家都很清楚,蒋介石不希望新四军发展起来。

即便是如此差的待遇,对于新四军第7师而言,却还是相当不错的了。因为新四军第7师成立于1941年5月1日,正好处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不久,当年新四军多少还能从蒋介石那里领军费,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新四军的处境更加艰难了,刚刚建立的第7师更是举步维艰。

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很薄弱,成立时仅有一千多人,还是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战士和游击队员,以及挺进团聚在一起。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更是少得可怜,还要同时面对日军、伪军、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和进攻。

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实力弱,但地理位置重要,处于敌人的腹地,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必须要保住这里的红色火种。因此,张鼎丞被任命为师长、曾希圣被任命为政委,张鼎丞最终还因为在延安学习而未能到任,第7师的军政工作实际由曾希圣一手抓。

曾希圣的能力非常强,但主要体现在情报方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将。从第7师成立之初的组成上来看,其实不难看出来,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不是特别强,当时部队的定位是“战略机动部队”。

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短短几年时间内却“大翻身”,从人少、枪少、钱少、物资少,变成了兵多将广、财大气粗,每月津贴高达10元,是中共武装力量中津贴最充裕的部队之一。同时,第7师的伙食也是独一档,不仅吃的是大米饭,每月有零用钱,更有一管牙膏、三条香烟。

这样的条件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部队简直想都不敢想,不要说大米饭,就是粗粮能够管饱那也算是待遇高的部队了。更不要提一个月三条香烟了,就算是打胜仗时能够缴获到几箱香烟,那就是“发大财了”。

最重要的是,第7师的武器装备,到最后已经发展成了全日式装备,部队的定位也从“战略机动部队”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力部队。那么,第7师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得以完成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壮举呢?两个人是关键。

第一个人是曾希圣。曾希圣作为第7师的灵魂人物,第7师的发展自然与他息息相关。第7师当时所有的发展策略和方案,曾希圣都会亲自拍板。第7师的经济发展固然强盛,但实际上第7师并非仅仅发展了经济,曾希圣还修建了很多民生工程,著名的黄丝滩大江堤工程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7师当时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要面对敌人的进攻,而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一定是第7师能够生存下去,在皖中抗日根据地站稳脚跟。皖中抗日根据地地理位置特殊,虽然面积不大,但地处要冲,是敌军进攻的重点目标。

仅1943年一年时间内,第7师就与日伪军交战了189次,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11个月内的战斗次数更是高达334次。第7师为何能够一次又一次粉碎敌军的“扫荡”?自然是依靠抗日根据的人民群众,有了群众基础,第7师才有立足之地,而曾希圣所作的一切利国利民之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第7师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人名为蔡辉,是财经方面的专家,在反日军经济封锁领域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蔡辉到第7师之前,第7师财经状况相当糟糕,连每天5分钱的菜钱都经常无法给到战士,更不要提盐、布、工业品等紧缺的物资,商业更是一塌糊涂,手里有粮食却在敌军的经济封锁下难有销路。

蔡辉到第7师不久,立刻根据第7师的困境提出了七条紧急措施,可谓是条条精准。有了蔡辉这位财经专家加入以后,第7师的处境立刻就有了好转。但蔡辉并没有驻足不前,而是积极将第7师的商业向敌区发展,因为他很清楚,想要将皖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盘活,就必须要拿到敌区的重要战略物资,这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能强军富民。

但想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敌伪当时对重要的战略物资严格禁运,且不要说是经商,即便是多带一些盐,也会遭到敌人的百般盘查。不过,敌人十分狡猾,对于重要战略物资进入根据地会严抓,但从根据地向外贩卖粮食却不管,甚至还从中获利。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上海的粮食价格很高,与根据地的粮食价格有三四倍的差价;第二,盐在根据地是稀缺资源,价格要比外界高很多,所以有些商人就用外部的低价盐,到根据地去换外部高价的粮食。

当时掌控这个赚钱路子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控制运盐船的杨大炎,还有一个是伪芜湖商会会长汪子东。蔡辉提出的七条紧急措施中,有两条与他们有关。第一条,调重兵沿江、沿湖、沿路实行粮食封锁,实行粮食贸易垄断经营,切断日伪粮源。第二条,盐业贸易公营,统一组织供销。

这两条紧急措施,可谓是直击杨大炎、汪子东的要害,令他们原本日进斗金的生意,顿时变得萧条起来。就在杨大炎愁眉不展之际,蔡辉主动来找到他谈生意,以根据地的粮食换外面的盐。

杨大炎对蔡辉并不陌生,在蔡辉到第7师之前做统战工作时,杨大炎就是蔡辉的重要统战目标。所以,杨大炎信任蔡辉,将蔡辉视为“救命稻草”,立刻同意了蔡辉的提议,并介绍上海专营大宗食盐、棉布的巨商周云海给蔡辉认识,三方达成合作。

从此以后,第7师对外建立起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线,大批的日用、军工等物资源源不断的涌入根据地,成为第7师日进斗金的经济线。

而且,第7师由曾希圣这位情报专家坐镇,自然不会浪费如此优越的交通条件,这条交通线又成了情报线,大量的情报通过这条线进入根据地,过往的重要革命干部也可以通过这条线四通八达。

皖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大量增多,各地的商人趋之若鹜,原本经济不振的根据地很快就变得热闹起来。第7师一边增大贸易税收,一边又积极搞建设,除了民生工程以外,兵工厂也随之建立,成为后来华东军区军工生产部主要技术力量。

有了经济基础以后,蔡辉成立了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开始在各抗日根据地抵制日伪币。不得不承认,第7师的经济发展实在是厉害,大江银行甚至还对农业、手工业放无息贷款,有一种贷款叫种子贷,方便了整整120户,极大的促进了根据地的农业发展。

第7师以商养军哺民的策略全面展开,日伪军气急败坏之下频繁“扫荡”,却始终无法战胜第7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第7师发展壮大。第7师也正是在这样的迅猛发展之下,才能在1944年实现了一年6000万财政收入的壮举!

一年6000万元的财政收入意味着什么?即便是按照每月20万的军费来算,也足以养活20个甲种师了,这是何等的财富啊!第7师不仅经济上迅猛发展,兵力也从最初的一千多人发展到三万余人,地方部队更是多达十几万,武器装备更是大换代,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部队了!

0 阅读:5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