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你一定会为此付出不匹配的代价。
有个朋友说,她以前读书的时候,因为家里孩子比较多,所以她是没有自己的房间的,后来住校,也是8人间、16人间,因为从来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她对“房子”几乎有一种执念。
先是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放弃了一家自己喜欢、又很有前景的公司,而是选择了一家月薪4000的公司,仅仅是因为这家公司提供“免费的单人宿舍”。
后来她结婚了,拼命攒钱,掏光家底,在一线城市郊区买了一个房子,当时是房价最高点,现在那个房子已经跌破了她的心理防线。
如果人总是在“小需求”上逼迫自己“节约”、“妥协”和“忍受”,未来极有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原生家庭的“条件”是无法避免的,但千万不要在成年后,也把自己养的“太匮乏”。
因为一个常常忽略自己基础欲望的人,更容易陷入这3种困境,导致人生无法翻身。
第一,分不清人事物的真正价值
刚毕业没多久工作的那一年,我发现自己经常买很多酸奶,其实我并不喜欢喝,只是想要那个附赠的杯子。
因为租房子,所以会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买太多日常用品,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牙杯、也没有水杯,我就像一个“回来睡觉”的旅客,不想在这停留,也不想为这个房间花钱。
结果就是,在去超市的时候,我“顺手”给自己买了附送杯子的酸奶,还觉得自己十分聪明。
但事实上,我既不需要酸奶,也不喜欢那个杯子,但却花掉了足够买一个喜欢的杯子的钱,买了两个不需要的东西。
这种“内心的小需求”看似实现了,其实一直都没有被满足。
结果就是,我仍然会一次次去买那个附送杯子的酸奶。
直到我意识到,我根本不需要它,我不想再为不匹配的东西付1分钱。
如果你长期压抑自己的小欲望,欲望就会变得“慌不择路”,有一天,当你看到一个跟你需求只有1%匹配的人事物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性判断”。
“先用着吧!先将就着吧!”你这样对自己说。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人生是旷野,你还有很多选择,很多可能性。
所以,千万不要在基础需求上不要委屈自己,因为未来,有的是“大需求”需要你做出妥协。
第二,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想要的是“免费”的东西,还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发现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关注“送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想在这个产品中获得什么。
之前买过一个线上课程,会给每个付费学员赠送一本书(跟课程无关),离谱的是学员群内常常有人为此吵架。
我在想:你买的究竟是什么呢?你想要学的是什么呢?你想要获得的究竟是什么呢?
难道你付费的目的就是这本书吗?
其实但凡是能免费送人的,几乎不会故意不给你,因为这样对商家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但是,那些付费的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
不是为了酸奶,而是那个杯子吗?
正是由于自己“想要的都没有得到”,所以才会对每一个生命中的事物都“锱铢必较”。
把精力聚焦在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上,聚焦在如何学习、如何让你花的钱更有价值上,而不是为了那些“免费”的东西,消耗精力。
我有个前同事,是个女生,她在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都是穿姐姐剩下的衣服,结果在工作后,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风格的衣服、适合什么风格的衣服。
欲望的过度压制,带来的是“自我的迷失”。
第三,一直活在过去,为过去买单
匮乏的穷小孩,长大后,至少会花掉2年的工资,来弥补自己的过去。
一个忍受过饥饿的人,会在面对机遇的时候,选择“食物”;一个忍受过贫穷的人,会把“金钱”当成人生每个关键节点的必要条件……最终失去那个真正有价值的选择。
一个性压抑的人,更容易出轨;一个缺爱的人,更容易被爱所伤;一个因肥胖被霸凌的人,更容易患厌食症;一个因外貌而遭冷落的人,更容易整容过度;一个过度节约的人,更贪钱……
人很容易为自己的过去压抑的部分买单。
以前有个男同事,身材有些胖,他说自己在读大学之前,都比较瘦,现在胖的原因是,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他的饮食被过度监管,所有的零食外卖一律禁止,这导致他在读大学和工作后疯狂吃零食和外卖,最后迅速发胖。
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家里管得很严,从小就不允许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一直到高二之前都好好的,但是在高三那一年,他突然抑郁了,开始逃课上网吧,不服父母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