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惠安西表》,是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镌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上的一方隶书碑刻,为汉代“三颂”(《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之一。其内容记述武都太守李翕治理西狭栈道的功绩,由当时书法家仇靖撰文并书丹。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期的摩崖代表作,《西狭颂》在书法风格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一、雄浑宽博的结体
《西狭颂》的隶书结体以方正宽博为主,字形多呈扁方或正方,重心沉稳,笔画舒展开张。其横画平直舒展,波磔(隶书特有的“蚕头燕尾”笔法)含蓄而饱满,不似《曹全碑》般飘逸,亦无《张迁碑》的方硬峻拔,而是以浑厚内敛的笔势体现雄强之气。字内空间疏密得当,如“惠”“德”等字,左右部件错落呼应,既有对称之稳,又有动态之变。
### 二、篆籀遗韵的线条
《西狭颂》的用笔带有明显的篆书遗意,线条圆厚苍茫,如“锥画沙”“屋漏痕”,尤其竖画多作垂露,收笔凝重。这种篆籀笔法增强了文字的质朴感和金石气,与摩崖石刻经风雨侵蚀后的斑驳肌理相得益彰。例如“乃”字的弧线、“幽”字的盘曲,皆显古拙浑朴,体现了隶变过程中篆书向隶书过渡的痕迹。
### 三、自然天成的章法
作为摩崖石刻,《西狭颂》的章法布局不拘泥于界格,而是依山势石纹自然排列。字距、行距疏朗开阔,整体气象恢宏,与山崖的险峻环境融为一体。其行列虽大致齐整,但字的大小、欹正随势而变,如“凿”“险”等字因石面凹凸略有倾斜,反增生动之趣。这种“因石制宜”的创作方式,赋予作品野逸奔放的山林气息。
### 四、刚健含婀娜的气韵
《西狭颂》整体风格雄强古拙,但细观其笔法,刚劲中蕴含柔韧。如长横的起笔藏锋含蓄,收笔波挑微露锋芒;撇捺的弧度柔中带刚,似绵里裹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疏宕”,即指其雄浑而不板滞,于严整中见灵动。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反映了汉代艺术“深沉雄大”与“浪漫飞扬”并存的民族精神。
### 五、与同期隶书的比较
相较于《石门颂》的恣肆奇纵、《礼器碑》的瘦劲峻拔、《乙瑛碑》的端庄典丽,《西狭颂》更显雍容大度,堪称“汉隶中的庙堂之器”。其风格介于工整与率意之间:既有官方碑刻的庄重法度,又因摩崖载体的特殊性,保留了书丹时的书写意趣,形成“法度与自然共生”的独特面貌。
### 六、后世影响与评价
清代碑学兴起后,《西狭颂》备受推崇。杨守敬赞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梁启超称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近代书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等,皆从中汲取篆隶交融的养分。临习《西狭颂》需注重笔力沉厚,避免流于板滞;同时体悟其“大巧若拙”的美学境界,方能得浑厚苍茫之气象。
### 结语
《西狭颂》以其雄浑宽博的结体、篆籀古质的线条、自然天成的章法,成为汉隶中“雄而不野,朴而不拙”的典范。它不仅展现了东汉隶书的高度成熟,更以摩崖石刻特有的自然气息,将人工技艺与天地造化融为一体,成为后世探求“金石气”“书卷气”交融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