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电视剧里的演员啊,真是各有各的活法。有人五十多岁还在镜头前扎俩小辫演小姑娘,也有人三十出头就开始围着灶台转演孩子他妈。最近看《北上》这部讲大运河的新剧,里头演奶奶的萨日娜和演爸爸的胡军,俩人年纪其实就差着半岁,这反差可把观众看乐了。您说这事有意思不?就跟咱身边邻居似的,老王和老李明明同岁,一个早早当了爷爷,另一个还在朋友圈晒马拉松呢。萨日娜这个演员啊,打从出道就在演妈。二十多年前她演《牛玉琴的树》那会儿,脸上还带着胶原蛋白呢,愣是把个农村妇女演得让人掉眼泪。后来《闯关东》里那个佝着背的文他娘,走路都带着风霜味,您说她今年其实才五十出头您敢信?要不说演员这行当神奇呢,有人靠脸吃饭,有人拿皱纹当戏票。前些年看《人世间》的时候,她演的周母从年轻到老,愣是没让观众出戏,就跟咱自己家老太太似的,唠叨起来让人头疼,真病了又让人揪心。
您要是仔细看《北上》里的马奶奶,那真是把运河边老太太演活了。花白头发往耳朵后一别,蓝布褂子洗得发白,纳鞋底时候手指头一勾一挑,活脱脱就是胡同口晒太阳的老太太。有场戏是她给孙女织毛衣,毛线在手指头上绕来绕去,眼睛都不用看织针,这手上功夫没个二三十年练不出来。要不说人家是"母亲专业户"呢,这哪是演的啊,分明就是长在身上的本事。
反观跟她同岁的胡军,在剧里演个运河船老大,古铜色皮肤配着腱子肉,跟二十年前演乔峰那会儿比,也就是多几道皱纹的事。这男女演员的"保鲜期"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就跟咱家里水果似的,苹果放三天就蔫吧,柠檬搁半个月还精神着呢。话又说回来,胡军这船老大演得也带劲,拉纤时候脖子上青筋暴起,跟年轻演员对戏丝毫不输阵,要不说老戏骨就是老戏骨呢。
要说萨日娜为啥能把老太太演得这么真,我琢磨着跟她的"生活库存"有关系。您看她往那一站,不用说话就有种烟火气,这是天天逛菜市场才能腌入味的本事。有回采访里她说,为了演好《闯关东》里的母亲,专门跑到农村跟老太太们住了三个月,学人家怎么盘腿坐炕头,怎么用围裙擦汗。这劲头,比现在那些住五星级酒店拍戏的小年轻强多了。要不说角色都是攒出来的呢,就跟咱家里腌酸菜似的,时间不到那个味就出不来。
现在电视剧里常见那种"冻龄女神",五六十岁还演二八少女,脸上光溜得能当镜子照。您说观众看着不别扭吗?就跟看见自家二姨穿JK制服似的,心里直打鼓。倒不是说年纪大了不能演年轻角色,关键得看合不合适。前些年刘晓庆老师演十六岁丫头,那镜头打光打得跟开了十级美颜似的,观众弹幕里都说"求给年轻人留口饭吃"。这道理就跟咱去菜市场买菜似的,嫩黄瓜有嫩黄瓜的价,老黄瓜有老黄瓜的用,非得拿老黄瓜刷绿漆,那不成骗人了吗?
要说萨日娜这路子走得聪明,三十多岁就开始演妈,四十出头升级当奶奶,愣是给自己趟出条戏路来。现在制片方要找演老太太的,头一个准想到她。这跟咱楼下理发店王师傅似的,专攻大爷大妈发型二十年,现在整条街的老头老太太都认他。您说这是不是本事?现在年轻演员都挤破头要演偶像剧,可等过几年脸上挂不住了,戏路早让人家占完了。
看《北上》里马奶奶和谢老大这两个角色,一个满头白发满脸褶子,一个精壮汉子风里来雨里去,倒把运河边老百姓的日子演活了。有场戏是马奶奶坐在门口择菜,跟过路街坊打招呼那个自然劲,就跟纪录片似的。现在想想,要是换个满脸玻尿酸的演员来演,观众怕是分分钟出戏。所以说演员和角色也得讲究个门当户对,就跟相亲似的,条件差太多硬凑一块,早晚得离。
这些年追剧的观众眼睛越来越毒,是不是真下功夫演戏,三分钟就能看出来。萨日娜在《人世间》里有场哭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硬是没掉下来,嘴角还带着笑,这场面谁看了不跟着心酸?要不说好演员浑身都是戏呢,连手指头哆嗦的节奏都能讲故事。反观现在有些流量明星,哭戏全靠眼药水,笑场NG十几次,这哪是演戏啊,简直是行为艺术。
说到底,演员这行当跟咱普通老百姓过日子一个理,找准自己的位置最重要。您说萨日娜要是非跟小姑娘比嫩,胡军要是硬装小鲜肉,这戏还能看吗?就跟咱小区门口卖早点的,油条豆浆卖得好好的,非得改行卖法餐,那不得赔个底朝天?所以说啊,不管是演戏还是生活,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最要紧。您看萨日娜这些年踏踏实实演母亲演奶奶,不照样拿奖拿到手软?
最后跟大伙唠句掏心窝子的话,咱看剧不就图个真实痛快吗?下回要是看见满脸褶子的演员演小姑娘,您就当看个乐子;碰上萨日娜这样的老戏骨,可得仔细品品人家的演技。要我说啊,这皱纹里藏的才是真故事,比十层粉底都金贵。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印象最深的"妈妈专业户",指不定咱还追过同一个演员的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