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许多观众被嘉宾杨雨教授优雅的谈吐和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所折服。
而她的一句“我和李清照一样,好酒、好赌还好色”更是掀起了热议。
有人说她“碰瓷”千古才女,也有人认为她借此表达对李清照的敬仰。
到底她的言辞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诗词初恋,藏在夜晚的朗朗书声里在湖南的一个小镇,杨雨诞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家中虽然不算书香门第,却处处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杨雨的母亲尤其钟爱古诗词,或许是缘于那些节奏平仄、意境深邃的句子总能带给人安慰。
这个习惯在日后的某个关键时刻影响了年幼的杨雨,也为她埋下了对诗词的喜爱之种。
彼时,杨雨年纪尚小,每晚母亲温柔的诵读声就是她最安心的催眠曲。在灯光昏黄的小屋里,母亲一遍遍读着古典诗词,熟悉的音韵传入小杨雨耳中。
她记得母亲曾经反复念着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简单的诗句让杨雨在懵懂中对诗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她会不断追问母亲,为什么太阳会“依”山,黄河怎么会奔“入”大海。母亲被她一遍遍的提问弄得哭笑不得,却从不嫌烦,总是温柔地解释一遍又一遍。
正是因为这份爱与耐心的滋养,杨雨的童年早早就被诗词的音韵所浸润。对于她来说,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从小伴随她成长的美好“旋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雨对诗词的热爱也日渐深厚,她的身边虽没有过多文学资源,却一点也没有消磨掉她的这份喜爱。
她的母亲看见孩子的喜好,也会买来几本泛黄的诗集、散文给她,这些书是杨雨难得的“宝藏”。那时的她已经能顺畅地诵读《咏鹅》、《静夜思》等唐诗。
每次遇到不解的地方,她都会反复地请教母亲,从诗句里捕捉到生活之外的细微情感。对于她来说,那些字里行间蕴藏的故事,是一个极其广阔、充满想象的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杨雨似乎天生就对诗词的字句有独到的感知。她回忆起,邻家孩子们喜欢玩弹球、跳皮筋,她却对这些活动提不起兴趣,反倒觉得自己每次翻阅书页时,看到那些整齐排列的文字,心中生出无穷的满足感。
辗转求学路,中文情怀终不改杨雨自小就被诗词浸润,一路成长,她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从未动摇。
当她走到求学的关键时刻,现实却几次无情地改变了她的学业轨迹。即便如此,她那颗向往诗词的心始终未曾妥协,而这份坚持最终也引领她抵达梦想的彼岸。
高中毕业时,杨雨的第一志愿毫不犹豫地填上了中文专业。
但命运似乎有意要考验她的意志,她的录取通知书上赫然写着“法语系”。
看到这一结果的瞬间,她心头一片失落。
家人看着杨雨的失望神情,劝她要不复读一年。她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不愿再让家人为自己多担心一份负担。
经过一番沉思后,杨雨选择妥协,但她心里却暗暗决定,不论身处何地,她绝不会放弃诗词。
就这样,带着这份信念,她步入了法语系的课堂,开始了与自己理想迥异的专业学习。
在大学的日子里,杨雨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分为两个部分。
除了必修的法语课,她几乎把所有剩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中文系的书籍和课堂之中。
她热衷于旁听文学课,特别是古代文学的讲座,经常坐在教室的角落,认真聆听那些关于唐诗宋词的讲解。
有时候,她甚至会为了一场精彩的诗词讲座,早早地占据教室的一角,生怕错过每一个字。
日复一日,中文系的老师们渐渐熟悉了这个并非本系却总是出现在教室里的“奇怪女生”。
一些老师对她的热爱感到好奇,甚至主动和她攀谈,为她提供了更多关于诗词学习的建议。
久而久之,杨雨的名字也出现在了校园里的文学活动之中,她成了中文系学生们口中那个“外系的文学才女”。
虽然身处法语系,杨雨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却发现,语言的思维与表达带来了不一样的启发。
她在学法语时会想到古诗词的结构美,也在接触哲学名著时思考宋词的意蕴之深。
她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融会贯通,这种跨界的思维为她之后的诗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科毕业后,杨雨毫不犹豫地再次报考研究生,命运似乎不愿轻易成全她的梦想,她被录取的却是哲学系。
面对这一结果,她并没有气馁,反而愈发坚定要走好文学这条路。
她告诉自己,哲学同样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学问,或许这正是通往诗词境界的另一扇窗。
两年后的一个夏天,她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中文系,主攻她魂牵梦萦的唐宋词研究。
那一刻,她仿佛感到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与梦想,终于有了一个栖息之所。
在唐宋词的世界中,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从前辈的文学经典中寻找灵感,将哲学中的思辨精神融入到她的诗词理解之中。
多年的等待让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不断充实自己,最终在中文系一举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一路辗转求索,杨雨没有因为命运的安排而轻易放弃对诗词的热爱。正是这些年看似不相关的学习经历,让她在文学的世界里有了独特的视角。
她深知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这份坚持却让她在诗词的领域里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课堂内外皆文章,才情与魅力并存后来杨雨成为了中南大学的一名老师。
杨雨的课堂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好评,也引来了媒体的关注。
湖南电视台早年邀请她开设文学讲座,节目播出后引发观众广泛关注,而央视的《百家讲坛》更是注意到这位年轻才女,邀请她在节目上谈古论今。
她在荧屏前延续了她在讲台上的独特风采,用亲切的话语与观众互动,让人们重新认识并爱上了古诗词。
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对她印象深刻,纷纷称她为“气质独特的才女”,更有人惊讶于她在年轻一代中的广泛号召力。
此时的杨雨,不再是那个课堂上的“年轻教授”,而是走向了更大舞台的文化传播者。
她的节目不仅吸引了年长的文学爱好者,还让许多年轻人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
她用一种新鲜、亲和的讲述方式,将古典文学变成了观众生活的一部分。杨雨并不追求复杂的学术化表达,她始终认为,诗词是属于每个人的。
正是凭借这种亲和又深厚的文学修养,杨雨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解风格备受喜爱,观众评价她“有颜值,更有才情”。
从教室到电视台,从学生到观众,杨雨的课堂从未局限在某一处,她的讲述风格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将诗词的美感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才女共鸣,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杨雨对李清照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
她不把李清照简单地看作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是理解她作为一个真实而多面的女性,既有柔情,也有热烈,甚至带着一丝在时代中格格不入的“叛逆”。
当杨雨说出“我和李清照一样,‘好酒、好赌还好色’”这句话时,观众们的震惊之余,也忍不住思考其中的深意。
她对李清照的这种特别理解,源于她看到了这位千年才女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复杂与真实。
李清照不仅仅是个“才女”,她是一个敢于突破时代束缚的独立女性。
她喜欢饮酒,她的词中多次出现“酒”字,清新的文字之下常有深沉的意绪。
杨雨认为,这并不单纯是解忧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洒脱的态度。
她让学生们去感受李清照对“醉”境的追求,在那不羁的文字之中,找到诗人灵魂的栖息之所。
杨雨喜欢向学生们解释李清照的“残酒”并非字面意思,而是她在颠沛流离中找到的一丝自我慰藉。
这种热爱生活的姿态,不正是她在动荡之中依然保持鲜活的方式吗?
杨雨的这一解读,拉近了诗人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
至于李清照“好赌”,杨雨从另一个角度做了诠释。
众所周知,李清照喜爱“打马”,一种类似于现代麻将的娱乐方式,她还为此写下了《打马图序》,对其中的技巧进行了详尽阐述。
杨雨并不认为这是为了单纯地“赌”,而是看到这位才女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用一种智力和技艺的游戏,获取心灵的安慰与寄托。
这种解读颇具独创性,杨雨将这种“好赌”视作诗人对命运的博弈,尤其是她在逃难途中依然不忘随身带着“打马”的用具。
杨雨解读道,这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一种对生活的主动抗争,是李清照在时代的波折中依然保持精神独立的象征。
这一别具一格的视角,赋予了李清照的“赌”新的解读,也让学生们看到了千年才女的坚韧与智慧。
最引起争议的便是李清照“好色”的说法,杨雨则认为,这里的“色”并非狭义的男女情事,而是李清照对生活、对人性、对美的深切热爱。
在杨雨看来,“色”意指情感的真挚与对生活之美的敏感。
她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钟爱、对细腻情感的细致描写,不论是“人比黄花瘦”的凄美,还是“莫道不消魂”的热烈,李清照始终在自己的作品中真诚地表达着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
杨雨认为,这正是李清照与众不同的地方——她敢于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坦诚而毫不遮掩,既不畏惧时代的评判,也不为世俗的眼光所动。
杨雨对李清照的热爱和认同,实际上也是她自己性情的一种映射。
跨越千年,杨雨与李清照在精神世界中有了一次独特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