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三个问题读书,无论什么书,孩子都能理解,而且能记住精华,把内容为自己所用(大人同样适用)。
这三个问题是:
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
作者在这本书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作者解决得怎么样?
这是我从拆书人曹星原那里学到的。下面咱们来具体说说。
02举个例子比如《西游记》,吴承恩为啥要写西游记?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去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他想表达什么,讽刺什么。
那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解决了什么问题呢?修行。孙悟空的修行、唐僧的修行,他们都经历磨难,脱胎换骨。
吴承恩解决得怎么样?他通过奇幻的故事,吸引读者;
通过好文笔,表达得到位;通过整体布局,让我们看到师徒四人进化的整体脉络。
孩子可能理解不了这么深(当然,我理解得也不够深),不过没关系,当孩子拿起儿童绘本版的《西游记》,带着三个问题,孩子可能会说:
作者想让我们知道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所以才写这本书。ok没问题,往下来;
孩子说作者解决了小孩子没有好故事的问题。好,那他解决得如何?
他的故事很精彩——为什么这么精彩——好故事的特点。
你看,无论孩子的答案是什么,他都能对这本书有更深的思考。这比单纯地给孩子读读故事效果要好多了。
而且随着阅历增加,孩子对绘本会有更深的解读与理解。
所以,牢记这三个问题,让它们成为孩子读书过程中的工具,对以后的读书、做阅读理解都有好处。
最后,我说一下阅读的本质。
03阅读的本质阅读呀,愉悦自我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书本中的知识为我所用。
因此,如何从一本书中抓取知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得有方法更得练。
1 方法
方法就是我刚才说的带着三个问题去读书。
我们读一本书时,不单单要跟着书的内容走,更重要的是跳到书外,看看这本书想表达什么,表达清楚了吗——这是一定高度上抓取书中知识,也通过思考、研究作者的表达,对知识有个通盘认识、让自己对知识记得更牢。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读者不容易被书中的观点左右——因为你不是单纯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嘛。
2 练
技能是要反复练的,知道一个道理跟做到不是一回事。
你知道多吃蔬菜好,你未必会天天吃,甚至可能一星期不吃一次。脑子知道,还要跟着身体的行动,去练习,让行为固化形成习惯,不然懂再多道理都是白扯。
练的方法就是每本书读之前,都问这三个问题,读过后再去复盘。
这就跟学生做阅读理解一样。
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目,其实是把这三个问题拆解成更多的小问题,更具体地去训练孩子们通过文章抓取信息、了解文字背后意思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了解到这一层,那么他们的阅读定上新台阶。
最后我想说:许多人识字,但不一定会读书。理解、抓取信息是有门槛的。不过这个门槛也不是不可跨越,任何事情都有路径,就看你有没有心了。
用罗振宇跨年演讲上的一句话就是:初心之外,还要用心。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