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霜降到立冬,晚茬麦也能丰。”这句话强调了在寒露至霜降期间种植小麦的重要性,并指出即使到了霜降之后,如果条件允许,种植小麦仍然有可能获得丰收。
“霜降前后看天气,早晚添衣别着凉;地里庄稼抢收抢晒,防潮防霉勿忘防霜。”这句话提醒人们在霜降时节注意保暖,同时也要关注农田管理,及时收割并晾晒作物以防潮湿霉变。
“霜降收秋未尽,棉田还忙不停;早霜晚霜皆留意,棉铃采摘要细心。”这句谚语说明了霜降时节棉花收获工作的繁忙状态,并提示要注意天气变化,仔细采摘棉铃。
2024年霜降时间是10月23日06点14分32秒,农历九月二十一,星期三。
霜降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骤降,甚至部分地区会出现初霜,这标志着冬季的序幕正式拉开。
此时的自然界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状态,以蓄积力量迎接来年的复苏。而对我们人类而言,霜降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刻。
民间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强调了霜降时节调养身体的重要性。那么,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平安入冬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1要穿:添衣保暖,防寒邪入侵
霜降当天,气温骤降,寒风刺骨,此时最重要的是要添衣保暖。
古人云:“白露身不露,霜降脚不露。”这意味着随着节气的变化,我们的穿着也要相应调整。特别是脚部保暖,因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部受寒,容易引起全身不适。
建议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和袜子,晚上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防寒邪从脚下起。此外,头部、颈部也是保暖的重点部位,戴上一顶帽子,围上一条围巾,都能有效抵御寒风的侵袭。
二、2不做:避免过度劳累,不贪食寒凉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不妨效仿古人的闲适,选择散步于落叶纷飞的小径,或是在晨光中缓缓打一套太极拳。这些轻柔的运动,不仅能让身体得到锻炼,更能让心灵得到放松,避免过度消耗我们的“阳气”,让身心在自然的节奏中找到平衡。
《伤寒论》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如同太阳对于万物,一旦失衡,便会影响健康与寿命。
不贪食寒凉:温暖脾胃,守护健康
在这个逐渐转凉的季节,街头巷尾依旧不乏手握冰淇淋、畅饮冷饮的年轻人。但“病从口入,寒从脚起”的民间俗语,提醒我们寒凉之物对身体的潜在伤害。寒凉食物虽能一时解暑,却易伤脾胃,影响消化,长期以往,更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温中补虚,开胃健力,益气生精。”在霜降时节,应多食用如羊肉、红枣、桂圆等温热食物,它们不仅能温补身体,增强抵抗力,更是对脾胃的一种温柔呵护。想象一下,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不仅暖身更暖心,让身体在寒凉的季节里也能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古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强调的“顾护阳气”,以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食物的细致分类与功效描述,无不是在告诉我们:顺应自然,合理饮食,方能健康生活。
三、忌3样:忌熬夜、忌忧郁、忌暴饮暴食
忌熬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夜晚似乎成了人们最忙碌的时刻。然而,霜降之后,夜渐长,日愈短,大自然以它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顺应天时,早睡早起,方为养生之道。” 正如《礼记·曲礼》所言,“日夜之节,春秋之度,皆顺天时。” 熬夜,这一现代生活的常态,实则是在悄然耗伤我们的肝血,侵蚀着健康的基石。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描述,更是对生命节奏的深刻洞察。遵循自然规律,让身体在夜晚得到充分的修复与休息,方能迎来次日的精神饱满与健康体魄。
忌忧郁:
秋风起,落叶纷飞,这个季节似乎自带一份忧郁的气息。而现代人,在快节奏与高压力的生活中,更易被这份情绪所捕获。忧郁,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了心灵,更影响了身体的内分泌与免疫功能,为疾病打开了门户。
《菜根谭》有云:“心宽则气舒,气舒则体健。” 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交,与朋友共享欢笑,成为缓解压力、驱散忧郁的良药。在交流中寻找共鸣,在分享中收获快乐,让心灵得以释放,健康自然随之而来。
忌暴饮暴食:
霜降时节,气温骤降,人体的新陈代谢似乎也随之加快,食欲大增成了不少人的常态。然而,“暴饮暴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是古人早已洞悉的道理。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暴饮暴食,无疑是对身体的极大伤害。应如古人般,讲究饮食有节,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与高热量之物,让身体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保持轻盈与健康。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霜降见霜,米谷满仓。”愿我们都能在这个霜降时节,调养好身体,迎接一个丰收和健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