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脚下踏的是燕?专家:你瞧瞧匈奴王冠上是啥,马踏飞鹰啊!

窥圈神探 2025-01-06 11:18:28

铜奔马,这件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东汉青铜文物,因其独特造型与艺术价值,被称为“马踏飞燕”,甚至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符号。

铜奔马的惊世出土

1969年的甘肃武威,一群农民正在田间挖掘防空洞。意外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下午,铲子掘开泥土,触碰到了一块冰冷的青铜器。当墓室的砖石被打开,一个被深埋地下千年的东汉墓葬重见天日。而就在这座汉墓的众多铜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雕塑——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铜奔马”的国宝。

那是一匹仿佛在飞奔中的马。它昂首嘶鸣,三足腾空,仅用右后蹄稳稳地踩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青铜雕塑中,马的每一条肌肉、每一根鬃毛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从墓室中一跃而起,奔向天际。它的前腿高高抬起,尾巴被扎起,姿态优美且充满力量。即便在幽暗的墓室中,它依然展现着一种飞驰的动感,似乎象征着它所处的时代——东汉的蓬勃气象和向外扩张的决心。

这件文物高34.5厘米,长41厘米,重7.3公斤,看上去并不算大,却带有极高的工艺水准。它是如何铸造的?为何要以“飞奔”的姿态表现?尤其是,它脚下的那只飞禽——是燕,还是鹰?又或者,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这些疑问从出土的那一刻起,便在考古界和文化界引发了无尽的争论。

然而,当时出土的现场却没有人意识到它的非凡价值。和它一起被发掘的,还有众多铜马、铜俑等随葬品,它们属于一位身份显赫的墓主人——张姓将军。这位将军曾镇守河西走廊,被誉为“帝国西北屏障”的守护者。但铜奔马刚被发现时,甚至没人想到它会成为国宝。它静静地躺在出土的考古现场,差点被忽视,直到1971年,郭沫若先生在甘肃博物馆偶然看见它。

三种说法的文化交锋

铜奔马脚下的飞禽究竟是什么?从它1969年出土至今,这个问题一直被学者与大众争论不休。从郭沫若最初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起,这件文物便笼罩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然而,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发现,脚下飞禽的身份或许并不像“燕”那样简单。一场关于“燕”“鹰”乃至“神鸟”的文化交锋,就这样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第一种说法:马踏飞燕“马踏飞燕”的命名,最初来源于郭沫若先生的灵感。他认为这件铜奔马展现出一种天马行空的飘逸感,而脚下飞禽的存在,仿佛是被天马速度远远超越的燕子。郭老联想到了李白《天马歌》中“回头笑紫燕”的诗句,燕子以敏捷闻名,但在天马的脚下,也只能被踩踏,象征着天马迅捷无比的飞驰之势。“马踏飞燕”的命名因此深入人心。尤其是在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其作为中国旅游标志,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了文化认知的一部分。

第二种说法:马超龙雀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来自东汉的神话传说,认为铜奔马脚下的飞禽是“龙雀”——一种传说中的神鸟。根据张衡的《东京赋》记载,“天马半汉,龙雀蟠蜿”,龙雀被描述为凤凰一族的一种神鸟,它拥有铺天盖地的巨翅,形象非凡。

“马超龙雀”的命名,意在表现天马超越风神飞廉,速度快如闪电。这种解释在文化意象上十分贴合铜奔马的造型:马与神鸟的结合,象征了力量、速度与神话精神。

第三种说法:马踏飞鹰近年来,“马踏飞鹰”的观点逐渐获得更多支持。一些学者认为,铜奔马的墓主人是一位东汉将军,其身份与军事紧密相关,而鹰在古代,特别是在河西走廊一带,象征着力量、速度和征服,与将军的身份更为契合。从形态上看,铜奔马脚下的飞禽体态雄壮,尾部平直,符合鹰的特征,而非燕子的纤细身形或神话中龙雀的虚幻模样。

此外,鹰与马在古代常被组合在一起,成为狩猎的象征。在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便有“鹰马同行”的场景记载,这进一步为“马踏飞鹰”的说法提供了佐证。

三种说法各有千秋,但无论是“燕”“龙雀”还是“鹰”,铜奔马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与文化象征,成为了人们想象汉代生活与精神的载体。

汉代文化与马蹄下的神鸟

铜奔马脚下那只飞禽,究竟是燕、鹰,还是传说中的龙雀?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文物形态的问题,更是一扇通往汉代文化世界的窗口。因为这只飞禽,不只是铜奔马的“配角”,它背后承载着的是汉代人对自然、神话和力量的独特理解。

在汉代的文化语境中,马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动物。汉武帝时期,为了对抗匈奴,河西走廊成为帝国西北防线的关键,而战马则是这条防线上的重要“武器”。战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速度、力量和胜利的象征。而在铜奔马这件文物中,工匠以“三足腾空”的方式表现马的动态感,四肢中只有一蹄点地,看似轻盈,却传递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说,这匹马不仅仅是为墓主人“守护”的随葬品,更是他生前力量与成就的象征。

那么,马蹄下的飞禽又是什么呢?首先,从形态来看,它头部微微扬起,尾羽修长且直,并没有燕子特有的剪刀状尾巴。从这种形态特征推测,它更像是一只鹰,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神鸟”。鹰在汉代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它不仅代表速度和力量,更是征服与威严的象征。在河西走廊的墓葬壁画和青铜器中,鹰的形象时常与马一同出现,这种“马与鹰”的搭配,既是现实中狩猎场景的再现,也是权力和胜利的象征。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飞禽本身转向铜奔马所在的历史背景,这种象征意义就更加清晰。墓主人是一位镇守河西走廊的东汉将军,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这片土地是反复拉锯的关键战场。从史料来看,鹰在匈奴文化中是王权的象征,而铜奔马脚下的飞禽,很可能暗示着汉军对匈奴的压制与胜利。正如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一样,这件铜奔马也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汉代人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精神。这种文化象征,让它超越了一件单纯的艺术品,成为那个时代历史与精神的缩影。

除此之外,马蹄下的飞禽还有一种可能——它是神话中的“金乌”或“龙雀”。在汉代神话中,“金乌”是太阳的化身,而“龙雀”是凤凰的一种,代表风的力量。汉代人相信,这些神鸟与天马一样,拥有超越凡世的速度与力量。铜奔马将马与飞禽结合在一起,很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展示马的奔跑速度,更是在传递一种“天马行空”的浪漫与神秘感。脚下的飞禽无论是神鸟还是现实中的鹰,都象征着一种被战胜、被超越的力量,衬托出天马凌驾一切的速度与威严。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种大胆的结合也体现了汉代工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马的飞奔与鸟的翱翔,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态,却在铜奔马上被完美融合。工匠用极富张力的设计,将马四足腾空的奔跑姿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又巧妙地通过飞禽的承托,使整个雕塑达到动态的平衡。今天的观众,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欣赏铜奔马,都会被它飞奔的姿态和独特的创意所震撼。

铜奔马的现代魅力

甘肃武威的这匹铜奔马,从两千多年前的汉墓中踏出,历经历史长河的沉淀,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向了大众视野,甚至在某些时候,它不再只是那件静静伫立的青铜雕塑,而是连接起历史与当代的桥梁。铜奔马脚下飞禽的身份之争,也许至今未有定论,但它身上所承载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学术问题。

铜奔马最初的命名“马踏飞燕”,带着一种诗意的浪漫。它的名字让人们联想到燕子翱翔天际的轻快与自由,仿佛是一种飞越时间的想象。然而,随着文物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的讨论也愈加严谨。从“马超龙雀”到“马踏飞鹰”,争议的焦点逐渐转向对它脚下飞禽形象的再认识。然而,这些争论并未影响大众对“马踏飞燕”这个名字的喜爱。这个既形象又生动的称谓,早已在几十年的传播中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文化记忆。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铜奔马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汉代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极致展现。它三足腾空的动态设计,凭借唯一一足踩住飞禽,却显得平衡且稳定,这种超越现实的构思与工艺让人叹为观止。而脚下飞禽无论是象征着风、太阳,还是鹰隼,它们都让这件作品充满了速度与力量的美感,完美地展现出汉代人追求“天马行空”精神的浪漫。

进入现代,铜奔马的艺术形象开始延伸到更广阔的文化空间。1983年,它被国家旅游局选为中国旅游标志,这让它从一件文物变成了一种象征,承载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作为一个形象符号,它被印在书本、明信片、甚至旅游广告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它不仅仅属于甘肃,更属于全中国,甚至属于世界。

与此同时,铜奔马也成功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语境。近年来,甘肃博物馆推出了以铜奔马为原型的文创产品,特别是那只“歪嘴绿马”毛绒玩偶,以丑萌的形象迅速爆火。一时间,这匹“马”从高冷的文物瞬间“接地气”,出现在无数人的朋友圈和购物车里。有人开玩笑说,“这匹铜奔马从历史长河中一路奔跑,终于跑到了电商平台。”玩偶的热卖不仅让它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也再次引发了大众对这件文物的关注。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文物与现代文化的成功对话。铜奔马所展现的不仅是两千年前的汉代风采,更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古老与新生碰撞出的火花。它被年轻人亲切地称为“国宝之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国人自豪感的象征。

结语

铜奔马从历史的尘埃中奔腾而出,连接古今,象征力量与速度的美学。无论脚下飞禽为何,它以艺术与文化的奇迹,启迪人们追寻历史的深度与未来的广阔,让传奇永不停歇。

0 阅读:0
窥圈神探

窥圈神探

窥圈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