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写书法,往往很挑内容和格式,对于符合自己书写习惯的文字篇幅,会表现得好一点,或者自己欣赏的诗句词章,有一定的感情,也会写得顺手一点。
而对于功底深厚的书法大家,不论什么内容、格式,都能从容应对,不挑纸,不挑墨,也不挑内容文字,篇幅长短,在他的笔下,都能有序安排,恰到好处。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不论任何文字、格式、体裁的内容,在他的笔下,都能表现得十分出色的书法大家。今天我们看看毛主席书写的唐代诗人宋之问所作的诗《灵隐寺》中的两句诗,可以说,展现出了草书丰神秀逸的神韵。
宋之问的《灵隐寺》,是一首五言古诗,共有十四句,七十个字,毛主席摘取了其中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来书写,我们来欣赏一下毛主席的笔下风采。
这两句诗共有十个字,字数较少,如果作为楷书、隶书等正书去写,整整齐齐,端端正正,章法上是没什么考究的,但如果作为行草书去书写,因为字数少,如想写出气势,就变得十分有难度。
我们看到,这十个简简单单的字,在毛主席的笔下,空间布局十分巧妙,分成三列,第一列排布三个字,第二列五个字,第三列两个字,末尾还能留有空白,整体章法完美无缺,行列的排布架构、上下左右字词间的互让嵌接,可谓天衣无缝。
第一列三个字“楼观沧”,通过牵丝映带,巧妙地连成一体。“楼”字作为起笔第一个字,笔墨稍浓重,墨色也渗润亮丽,最后一笔回环盘曲,带出第二个“观”字,连接得十分自然。
“观”字运笔迅捷,笔画有大有小,提按绞转,把控得十分精妙,特别是几条细丝,灵动飞逸,而无半点虚浮。“观”字的最后一笔上挑回转,接着飞泻而下,连接出下面的“沧”字,真是十分大胆而又精细,表现出极高的控笔能力。
第二列五个字,前面“海”与“日”相连,后面“对”与“浙”相连,十分和谐相称。中间的“门”字,独立成体,草书写得简洁、规范而又婀娜,尽显妩媚之态。而“对”与“浙”的连接,更是笔画纵横交错,上下翻飞,盘曲绞转,与前面“观”与“沧”的连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一列“江”字与“潮”字,墨尽笔枯,刷笔而行,又有一种苍劲老辣的风味,而笔画的呼应连接,丝毫不减,把苍劲与灵捷的矛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沉醉着迷。
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本来是很难写出气势的,但在毛主席的笔下,显得波涛起伏,神采飞扬,呈现出极高的艺术素养和运笔技巧,是一幅十分完美的草书精品。
各位书友,毛主席的这幅草书,你有怎样的体会?你喜欢吗?从中,你又能学到哪些书写技巧?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