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呢?有一些案例,或许我们可以看看,譬如2024年5月,渭南胜利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体育课程依然在正常展开。作为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的一个缩影,孩子们可以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之后,去参与足球、篮球、跳绳、田径等体育活动,在玩闹中结束一天的学习时光。
然而这样的现象,在过去事实上是并不多见的,那个时候孩子们的一天的作业可以让他们在晚上九点、十点之后还要点灯苦战;甚至于超过十一二点也是有可能的。作业难度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但更多的还是课后作业数量太多,太杂。
一项公开的数据显示,那个时候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而一个正常的小学生每天需要睡10小时、初中生每天需要睡9小时。
图为小学生熬夜写作业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而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为睡眠不足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每天点灯熬油的夜战,也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状态,而长期的熬夜以及在较小的空间内学习、看书,也容易导致视力下降等问题。此外,由繁重的学业带来的压力还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容易诱发抑郁、烦躁、焦虑等心理疾病,妨碍心理健康的发展。
除此之外,因为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体育课被挤占在双减之前已经是司空见惯。那个时候,学生的课堂作业多,课后培训也多,在家里自然很少参与体育类的活动,而在学校中,想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只能挤时间,也难免一些家长一说到体育考试,就表示这是在加重学生的负担。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也许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却很难去做出改变。原因在于那个时候的基础教育大多数时间被笼罩在“唯成绩论”“唯分数论”的逻辑怪圈中。
图为门类繁多的校外培训之所以把它称作一个逻辑怪圈,则是过去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初中生学习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这个绝大多数或许也包括了那95.5%难以入眠的小学生和90.8%的睡眠不足的中学生。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有九成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处于为了升学、为了成绩的逻辑中,在这种逻辑,或者说理念的驱使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抑或社会,都更看重孩子的成绩。
逢年过节的时候,两个家庭的孩子见面了,双方家长关注最多的话题,或许也离不开对方孩子的成绩。“你这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呀?”成了很多家长对一个孩子最基础的评判,成绩好就会夸赞几句,若是成绩不好,想必那些孩子就会支支吾吾,躲闪不及。
那成绩不好,怎么办呢?学校的方法就是加大作业量,用题海战术去堆;而家长的办法则是报补习班,放学后,周末两天,节假日,寒暑假,这个孩子都要待在补习班里。
补来补去如果还不行,那就接着补,反正一定要把成绩提上去。家长愁,学校也愁,孩子也就更愁了。可是愁又能怎么办,还是要补,反正一切为了孩子的成绩嘛。或许我这里有些夸张了,但即便是退一步说,繁重的学业、无休止的课外补习也是过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图为参加田径运动的小学生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其实也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有关孩子的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常常说,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是我们过去明显只注重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体育。
为什么要将体育单拎出来讲,或许有句话可以解释这个原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一个身体和心理都未完全发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而言,学习是他的任务,但却并非唯一的任务。相比之下,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反而显得更为重要。
试想一下,一个智力超群却弱不禁风的孩子,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也难以圆满。
更何况在社会急需多元化人才的当下,把孩子从单一的智力教育中引导出来,实现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的转型,对任何一方都是好处多多。而在这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作业压力和校外培训压力。
所以2021年双减政策,主要对超重的课后作业和无序的校外培训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学生的课堂作业被压缩,很少再出现学生要熬夜做作业的情况;而校外的学科类培训,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90%左右都被清退出了市场,能留下的大部分也都朝着素质教育转型。
除了这些之外,我也关注了相关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就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渭南胜利小学的多彩体育,实际上是自双减之后就已经开始实施,一直坚持到现在。学校遵循“基础、特色、融合”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篮球、足球、田径、跳绳等体育活动的场地和器械。
图为小学生参与足球运动2024年4月18日,该校第六届春季运动会以“心向阳光 健康成长”为主题,旨在践行“阳光体育”,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从相关表述来看,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以后的专项运动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总而言之,体育教育对于基础教育的孩子来说,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共同升华。
因此,身心健康对于一个孩子正常成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分数不能跟随一个孩子的一生,但身体才是未来真正的本钱。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生涯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而随着教育领域的变革,成绩也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分数就更不可能跟随一个人一路走下去。
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条件。而身心健康的教育,应该融入我们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合理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充足的休息,适当地放松,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
所以,最后再说一句唯分数论的时代终究会过去,然而体育教学作为多元发展的需求,却值得我们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