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任一把手的周恩来,是何时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车仔大叔 2025-04-25 17:33:30

这么多年来,不少人总认为周恩来不具备统帅之才,只适合当个副手,但这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

周恩来常处于副职位置,比如二把手或三把手,这主要是因为他具备独特的领导气质,同时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还有些人心怀不轨,翻出40年代的一些旧事,说周恩来自以为有宰相之才。比如,他们提到周恩来从延安坐车去重庆时,路过留坝的苗台子镇,偏偏要去参观张良庙;到了成都,也不看别的地方,就直奔武侯祠。

这些事能说明啥?是说周恩来觉得自己是只适合出谋划策,不适合当大帅吗?这纯粹是一派胡言。

周恩来乐意当副手,帮毛主席一起管国家大事,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他有着高风亮节,不计较个人地位的高低,只想着怎么更好地为国家出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站在毛主席身边,出谋划策,一起应对各种挑战。另一方面,周恩来深知自己擅长什么,也明白毛主席的领导才能。他觉得自己在辅助的位置上,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让毛主席的领导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一来,整个国家机器就能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总的来说,周恩来选择当二把手,辅助毛主席,完全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以及对个人角色的清晰定位。

【第一:性格】

伏尔泰有句话说得好,政治家之所以成为政治家,靠的不是啥特别牛的眼光,而是他们的脾气秉性。

这就表明,对政治家而言,好的性格比能力更关键。换句话说,具备诚实、热情、大公无私、勤劳还有乐观这些品质的政治家,比那些固执己见、阴险狡猾的家伙要强太多。

周恩来和毛主席,两人性格大不一样,但又莫名地合拍。周恩来为人处世细腻周到,而毛主席则更加直率豪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却在他们身上奇妙地融合,仿佛天生就是为了互补而存在的。

周恩来在江南降生,他曾这样回忆:“我很多性格特征啊,都是从我的嗣母那儿传下来的。”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他老爸特别有文化,所以周恩来从小就受影响,慢慢也长成了一个文雅有教养的小伙子。

他脾气挺好的,心眼儿好使,还特别有礼貌,总是爱干净,平时就爱穿西装。在学校里,要是碰上心动的女生,他不会贸贸然去告白,而是选择写情书来表达心意。

南开那本《同学录》里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他这个人啊,性格温和又实在,特别有感情,对朋友那叫一个真诚,不管是朋友的事儿还是公益活动,他都会使出全力去帮忙。

但毛主席可不一样,要是拿周恩来的性格比作温柔的“鸽子”,那毛主席的性格就是充满“虎劲”的。

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农家出生,打小就在老爹的严厉管教下过日子,连读书都得在树底下进行,而不是坐在安稳的书桌旁。因此,他从小就磨练出了爱较劲、不怕事儿的性子。

他敢跟父亲较劲,连族长都不放在眼里,骨子里透着那股不屈不挠、反封建的倔强劲儿。说到穿衣打扮,毛主席基本上不穿西装,事实上,他压根就没穿过西装。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曾对比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性格。他觉得,毛泽东的性格挺复杂,但各种性格特点没能均衡地融合在一起。他不像周恩来那样,能把各种性格特质糅合得很好,而是任由它们自由发展,这让毛泽东的性格表现出了很多不同的面向。

美国以前的总统尼克松,他的想法跟这差不多。他觉得,毛泽东的性格特点,没有像周恩来那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足以证明,从性格上看,毛主席确实是个当机立断做决策的好手,而周恩来呢,他心思细腻,行事稳重,干起具体工作来那是一把好手。

周恩来因为天生心地好,待人亲切,所以在遵义会议上主动让出了领导位置。

在遵义会议之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周恩来在党内实际上扮演着最高统帅的角色。然而,他有着一双识人的慧眼,早早地就察觉到了毛泽东那非凡的军事才能。深知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周恩来心中便生出一个念头——绝不能让这位难得的军事奇才被埋没。于是,他开始密切每一个可能的契机,期望能将那份重要的责任与权力,平稳地交接给毛泽东。

直到遵义会议那会儿,周恩来主动把领导大权交给了毛主席,这事儿就能看出,周恩来这人,心里装着大局,时刻想着中国革命的大事儿。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革命的安全和未来考虑,这不就是周恩来那伟大的精神体现嘛!

换句话说,要是周恩来有那么一点点自私心,或者像张国焘那样的人,那遵义会议上他主动让位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周恩来在任职期间并未像博古那样犯下错误。他拥有8年的中央工作经验,资历深厚无人能及,威望极高。然而,这并非是他自认为非帅才的理由。实际上,他深知自己在军事策略上略逊于毛泽东,因此主动让贤,认为由毛泽东来指挥更有助于中国革命的推进。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探讨周恩来时,提出了关于周恩来主动让位的三个初步观点,我个人特别赞同他的第二个观点。

他讲道:“1927年那会儿,上海和南昌起义都没成功,他回想起自己二十几岁时带的头,觉得不太行。这让他觉得,那些比他更果断、更有本事的领导人,在革命打仗的头一阶段,确实比他强。”

后来,他当上了副职,还跑去跟国民党那边交涉,对这事他挺乐意接受的,主要是因为他没啥掌握大权的野心。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周恩来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认知没有毛泽东那么深刻。

说起来,周恩来心里头这个想法由来已久。直到碰见了毛泽东,特别是当他亲自跑到瑞金前线,亲眼目睹了毛泽东的指挥才能后,他更加确信,自己要找的那个人,正是毛泽东。

【第二:周恩来并不是没有帅才】

说到统帅之才,周恩来无疑具备这样的能力。

从1926年那会儿北伐战争打响,周恩来当上了中共中央军委书记,他就老是在战场上,像个军事大佬一样,用他那犀利的战略眼光,淡定地看清两边的形势。他分析军事状况那是一绝,简直就像看个透亮的火烛,啥都能瞧明白。

就好比在动手收拾蒋介石那会儿,他就明确说了:“从大局着想,政治上不能再软绵绵地让步了。上海那次暴动后,咱们已经犯了个大错误,要是再磨蹭不前,那就是敌人步步紧逼,咱们步步后退,咱们自己的立场都要不稳了。到时候,领导权都得落到右派手里,这不光会让左派失望透顶,整个革命事业怕是要彻底泡汤。”

从这些实际情况能瞧出来,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也挺有一套,这点连毛主席都点头称赞。

那么,周恩来具不具备帅才的特质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只不过由于他的个性特点,他更拿手的是打理日常琐事。

肯定得说,“帅才”跟“一把手”这两个概念得区分清楚。

实际上,等红军到了陕北,毛主席就已经被大家看作是领头人了。到了1937年,王稼祥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新指示,那时候,毛泽东作为一把手的位置,已经是稳稳当当,没人能动摇了。

其他战友跟毛主席一起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就成了他心里的明白人。他们对毛主席了解得透透的,深知只有毛主席来领导,革命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除了周恩来,还有谁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帅才呢?告诉你,还有另外两位。

要说的是刘少奇这个人。

刘少奇在革命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是团队的头儿。就只有在1945年,毛主席去重庆和人谈判那会儿,他站出来挑了大梁,主持了五十多天的事儿。

在这五十多天的时间里,他向东北地区调派了大批的干部和军队,并且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方向,那就是“往北拓展,对南采取守势”。

毛主席回到延安后,因为身体不好就住了院。这时候,刘少奇接过了中央工作的担子。到了11月底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方向,就是“避开大路,守住两边”。

别的不提,光看这两个大的战略方向,刘少奇就足以称得上是个出色的领导者了。

无疑,毛主席让刘少奇来挑大梁,那就是认可他有领导才能。说不定,要是毛主席没去重庆谈判,刘少奇也没机会管中央的事,那谁知道他有多大的功劳呢?

说白了,咱们中国有句老话讲得很到位,啥位置干啥事儿,不是那位置就别操那份心。像周恩来、刘少奇他们,绝不会去干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比如二把手去插手一把手的活儿,这在他们那儿根本行不通,这都是角色定位决定的。

还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是个公认的军事和领导天才,革命刚开始那会儿,他的领导才能就已经显露无遗。而他真正大展身手,被大家记住,还是因为他“改革开放领头人”的身份。

那时候,历史的重担已经压在了他的肩头,时代呼唤着这样一位能有所作为的人。因此,他深知“身在其职,就得干好那事儿”,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最终担起了“统帅”的重任。

咱们再聊聊周恩来这事儿。话说回来,咱们继续说说周恩来这个人。

周总理这么多年经常处在副职的位置,其实这更多体现的是他的领导风范。再者,他和毛主席关系太铁了,两人简直是难得的挚友。

周总理心里明白,毛主席不光在军事上比他厉害,在政治智慧还有学识方面,那也是远远地把别人甩在后面,这“领头人”的位置,非毛主席莫属。

周恩来对和毛泽东的关系是这样说的:“毛主席负责的是大方向、大战略,我呢,也就只能处理些具体办法。能不能当好这个帮手,我心里还没底。”这话听起来挺谦虚,但也确实表明了他乐意做副手,甘于站在幕后。

说白了,就是你在哪个位置上,就得好好干那个位置的活儿,要是不在那个位置,就别去插手别人的事儿。

就拿尼克松当年访问中国这事儿来说,周恩来总理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筹备工作,忙得不亦乐乎。等尼克松总统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开口就跟他聊起了深奥的哲学话题。

毛主席与周总理默契十足,假若周恩来也涉足哲学讨论,尼克松恐怕得忙得不可开交。

帅才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们都是从老百姓里,从真刀真枪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这么说吧,因为有了毛主席,其他那些能当大帅的人才就没了发挥的空间,但他们心里也清楚,压根儿就不会去盼这个,甚至压根儿就不会往这方面琢磨。

经过长时间的亲身经历,他们心里头明镜似的,知道毛主席是那种难得一见的天才人物。让毛主席来掌舵,不光是他们自己心里头想的,也是全国老百姓的共同心声。

【结语】

想想过去,那些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打拼的前辈们,真的是太了不起了。他们懂得看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满心满眼都是为大家考虑。就是有了这样一群无私奉献的人,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像张国焘这种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早晚会被历史给遗忘掉。

最后,咱们用一个关于周总理的小插曲来收尾。

他在沈阳上小学那会儿,有一次上品德课,他们学校的魏校长突然问大家:“你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

有的人说“读书是为了懂礼貌”,还有的人说“读书是为了让家里有名气”。

聊到周恩来时,他用带着南方腔调的声音回“我读书,就是为了咱们中国能变得更强。”

之后,他在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完成了学业,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他给一位好友写下了这样的话:“希望等咱们中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那天能再相见!”

尊敬的周总理,现在这世界正如您所期盼的那样!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24
车仔大叔

车仔大叔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