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粪蚯蚓转化,生态链构建,荷包猪循环场,蚯蚓床湿度监测
在养殖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个独特的养殖模式值得一提,那就是荷包猪循环场的猪粪蚯蚓转化生态链构建,这其中蚯蚓床湿度监测也是很关键的一环。先说说荷包猪吧,这猪个头不大,肉质却很鲜美,在市场上有自己的小天地。在北方的一些山区的散养场里,荷包猪生活的地形是丘陵地带,这里空气新鲜,猪的活动空间大,肉质紧实又香。
可养殖荷包猪也不是没难处。猪产生的粪便数量可不少,处理不好就容易污染环境。在南方一些湿热地区的养殖场就遇到了这问题,猪粪堆积散发臭味,苍蝇乱飞,周围居民都有意见。而这时候,蚯蚓就派上用场了。蚯蚓可是处理粪便的一把好手。
有网友就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福建的一个乡村养殖场,有个养殖户老王。他养了一群荷包猪,之前猪粪没少愁坏他。偶然机会接触到蚯蚓转化猪粪的模式,就开始在猪场设置蚯蚓床。蚯蚓床湿度得控制好,太湿蚯蚓容易淹死,太干蚯蚓就会往别处跑。在福建这种南方湿热地区,湿度比较大,他就得时刻盯着。像夏季高温时,水分蒸发快,他基本3 - 5天就得测一次湿度。
蚯蚓可是个神奇的小动物,不同的蚯蚓品种在处理猪粪上有不同的效率。比如说爱胜蚓,它繁殖速度快,在转化猪粪方面效率比较高,对湿度的适应范围相对广一点,湿度在60% - 80%都能生长良好。还有环毛蚓,适应能力也不错,不过它更喜欢稍微湿润一点的环境,大概70% - 85%。和大平二号蚯蚓比起来,爱胜蚓体型小但在猪粪中的作用可不小,大平二号蚯蚓更耐粗饲料。再看冷门的蚯蚓品种,赤子爱胜蚓,颜色鲜艳,处理猪粪的效果能和爱胜蚓相媲美,适合南方的酸性土壤环境。还有森林小蚓,个头小得不起眼,但它能在湿度75% - 88%的环境很好地分解猪粪,而且对低温有一定耐受力。北方的养殖户可以引进这种耐低温的蚯蚓品种,在冬季气温低的时候也能进行猪粪的转化,比如东北养殖场的李大哥。他发现森林小蚓在冬季虽然活动减少,但依然能慢慢分解猪粪,为猪圈提供了天然的肥料。
荷包猪养殖场里,蚯蚓床的构建也很有讲究。在山地的南坡,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蚯蚓床要搭建得厚一些,大概1 - 1.5米,这样夏天能隔热,减少热量传递到蚯蚓床内部,保护蚯蚓的生存环境。北坡光照弱,湿度容易积聚,蚯蚓床搭建就可以薄一点,80 - 100厘米就行,并且要多设置通风口。在北方的养殖场,冬季寒冷,蚯蚓床要采取保暖措施。可以用秸秆或者干草覆盖一层,厚度大概20 - 30厘米。在东北的养殖场,冬季气温低,蚯蚓活动基本停滞,但蚯蚓床里的猪粪依然在缓慢分解。
老王在设置蚯蚓床湿度监测方面有很多经验。他会每天早中晚三次检查湿度。在春天,天气多变,湿度大概保持在70%左右比较合适。他发现用普通的湿度计不太准确,后来买了一个专门针对蚯蚓床的多功能湿度检测仪,这个仪器不仅能显示湿度数值,还能检测温度、土壤肥力等小指标。到了夏天高温的时候,湿度计都可能因为高温失灵,他就采用一种土办法,用一根长的竹棍插进蚯蚓床,然后拔出来观察顶部挂着的泥土湿度,要是泥土干了,就说明湿度低了,该浇水了。
猪粪经过蚯蚓转化后形成的蚯蚓粪可是个宝。蚯蚓粪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在荷包猪的养殖过程中,用蚯蚓粪作为肥料施用于猪饲料种植的田地里。用蚯蚓粪施肥的饲料作物长得茁壮,荷包猪吃了这种饲料后,肉质更加鲜美。而且蚯蚓粪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在北方的沙漠边缘养殖场的赵老板,周边土地沙化严重。他利用荷包猪猪粪培养蚯蚓,然后把蚯蚓粪撒在沙地上。几年下来,沙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大大提高,还能种上一些草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荷包猪养殖环境的负面影响。
从生态链的角度看,荷包猪产生的粪便,蚯蚓进行转化,蚯蚓粪滋养猪饲料种植的作物,作物又喂养荷包猪。这种循环利用的模式在养殖中是非常高效的。但是这个系统的稳定需要各个环节精准的控制。比如蚯蚓的数量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蚯蚓多了,会把蚯蚓粪吃得干净,没有了后续的营养来源,蚯蚓就会生长不良。如果蚯蚓少了,猪粪转化就会不完全,还可能产生其他环境问题。
在一个南方多雨的山区养殖场,由于降雨频繁,蚯蚓床经常被雨水浸泡。这里的养殖户老孙就遇到了不少麻烦。他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可以在蚯蚓床周围挖一些小排水沟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孙尝试后,发现确实效果不错。他还在小排水沟里种上了水葫芦,这种植物在南方很常见。水葫芦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如果猪粪或者蚯蚓需要补充水分,还能从水葫芦根部吸收。而且水葫芦还能吸收一些水中的氮磷元素,防止这些元素流入周围水体造成富营养化。
北方的养殖场在冬季管理蚯蚓床湿度也有独特之处。在河北的一个养殖场,张老板的荷包猪养殖场的蚯蚓床厚度1.2米。他发现冬季湿度在50% - 60%比较合适。他用棉被覆盖在蚯蚓床表面,既可以保暖又能保水。而且他每个月会测试一次蚯蚓床内部的温度,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在棉被下再铺一层稻草。他还会定期检测蚯蚓床不同深度的湿度,因为湿度在不同深度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可能因为风吹等原因比较干,而底部可能因为水分渗下而过湿。
蚯蚓除了转化猪粪,还能和其他生物共生。比如在蚯蚓床里可以放一些蜗牛。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在蚯蚓床里可以和蚯蚓和谐共处。蜗牛的活动有助于疏松蚯蚓床的土壤结构,让蚯蚓床里的气体交换更加顺畅。在一些山区养殖场,养殖户会在蚯蚓床周围种上一些薄荷。薄荷有特殊的气味,可以驱赶一些害虫,同时薄荷的根系可以固氮,为蚯蚓床提供额外的氮源。
对于荷包猪养殖来说,蚯蚓转化猪粪的模式还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在以前,为了处理猪粪要花费不少钱去购买一些除臭、处理猪粪的设备。现在有了蚯蚓这个天然的生物处理员,这部分开支就省下来了。而且在北方和南方养殖场的实践中发现,这种模式在不同地域环境下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只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在一些地方,还利用荷包猪和蚯蚓转化猪粪的模式发展起了生态旅游。游客来到荷包猪养殖场,可以看到荷包猪在山间自由活动,还能看到蚯蚓在蚯蚓床里忙碌的工作场景。还可以参与一些和荷包猪、蚯蚓相关的趣味活动,比如用蚯蚓粪种植的小盆栽。这种模式的推广也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养殖的理念。
不过,这个生态链的构建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比如在不同季节对蚯蚓床湿度的精准调控还没有一套完美的标准。南方的湿度大,北方的湿度小,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又符合蚯蚓的最佳生长环境是个挑战。而且不同品种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也不完全清楚。有没有可能在南方的养殖场找到一种既能在湿热的夏季很好生长,又能在冬季保持一定活力的蚯蚓品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蚯蚓和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怎样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让整个生态链更加高效地运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