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创业经验谈,退伍军人分享,赤眼鳟深加工,打开北方市场
我有个朋友是退伍军人,退伍后他开始探索新的生活和事业方向,最后选择了赤眼鳟养殖和深加工这个领域。赤眼鳟啊,这可是一种很特别的鱼呢。
从外观上看,赤眼鳟身体侧扁,呈长纺锤形,它的背部颜色比较深,呈青灰色,腹部则是灰白色。它的眼睛很大,而且有一层红色的角膜,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很特别,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鱼生长速度还算可以,一般来说,在比较好的养殖环境下,1年左右能从鱼苗长到可上市的大小。
赤眼鳟的价值可不少。它的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像我们平时吃的很多鱼可能脂肪含量比较高,吃了不太健康,赤眼鳟就不一样,它的脂肪大多是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很好。而且这鱼的市场潜力很大,目前市场上赤眼鳟还不是很常见,尤其是北方市场。
我朋友的养殖场在北方的一个地区,那里的地形是广阔的平原,周围有不少农田。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遇到了不少痛点。赤眼鳟的家养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比如说,在养殖场里,鱼的疾病防控就是个难题。刚开始,他没有足够的经验,有一次天气突然降温,这可把鱼给折腾坏了,好多鱼都出现了病症。这在南方湿热的环境下可能还不太容易出现,但在北方干冷的气候下,鱼的抵抗力会下降得很厉害。
他还提到,赤眼鳟的养殖需要合适的水质。他之前试过几种不同的养殖场地,发现如果水质稍微有点差,赤眼鳟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而且在北方的养殖场,冬季有很长时间水温很低,这对赤眼鳟的生存和生长是个很大的挑战。他得想很多办法来保证鱼能安全过冬。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之前看过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说他去南方看到的一个养殖场,那里养殖的赤眼鳟可成功了。南方的养殖场大多是在山区的溪流附近,水质清澈,温度也比较适宜,当地的养殖户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把赤眼鳟养得肥肥的。他们还会在周围种上很多绿植,像菖蒲、芦苇这些,菖蒲呢,很耐阴,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很不错。而芦苇在微风吹拂下姿态优美,还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对比之下,在北方养殖就要克服很多的困难。
他退伍后选择赤眼鳟养殖,其实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退伍军人嘛,身上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先是去南方考察了很多赤眼鳟的养殖场,学习了很多经验。回来之后在北方的平原上租了一块地,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他当时就想,南北地域虽然有差异,但只要方法对,总能把鱼养好的。
在养殖过程中,他还尝试了很多新东西。除了传统的养殖方式,他还在鱼的食物上做文章。他会给鱼添加一些特殊的营养饵料,这些饵料是他自己调配的,里面有很多对鱼生长有益的成分。而且他还发现,不同品种的绿植对养殖场的影响也不同。比如说水葫芦和水花生,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要是不管它,它可能会疯长,把水面都占满影响鱼的生长空间。而水花生呢,虽然也有一定的繁殖能力,但只要合理控制,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2个月后,他的赤眼鳟开始慢慢长大,他开始考虑深加工的问题。在北方,市场对赤眼鳟的认知还比较低,如果只是单纯地卖活鱼,市场有限。所以他想到了深加工,把赤眼鳟做成鱼罐头、鱼干之类的产品。他觉得,只要把这些产品做好了,就可以打开北方市场。但是这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工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就是一个大问题。北方的天气比较干燥,空气湿度低,这对加工后鱼制品的保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继续努力着,每天都在养殖场里忙碌着。他发现,在北方的平原养殖赤眼鳟,养殖场的管理成本比南方要高一些。比如说,冬季为了给鱼保暖,需要用到很多设备,这就增加了能源成本。而且北方的劳动力资源不像南方那么丰富,在一些农忙时节,找不到足够的工人帮忙。但是他没有放弃,他说自己当过军人,不能被这点困难打败。
3年的时间里,他的养殖场逐渐走上正轨。他还经常和一些同行交流经验。他发现,北方的养殖场规模比较小,而且比较分散。这和南方的养殖场有很大的不同。南方的养殖场规模比较大,往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他就想,北方能不能也形成一个赤眼鳟的产业链呢?
他不断调整自己的养殖方法。他知道不同的养殖场景对赤眼鳟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在散养的情况下,鱼的活动空间比较大,但是饲料成本可能会高一些。而在养殖场的集中养殖可以更好地控制饲料成本,但鱼的生长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他根据自己北方的养殖环境,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养殖场景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绿植的研究。他发现,如果在养殖场周围种上荷花,那可好看多了。荷花不仅能观赏,在北方的夏季,荷叶还能为水体遮挡一部分阳光,降低水温,对赤眼鳟的生长有一定的好处。还有菱角,菱角在水下生长,它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净化水质。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他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他知道,在北方的赤眼鳟养殖这个行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他没有走那种低价竞争的老路,而是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他希望把赤眼鳟做成北方特色的美食。
他也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他了解到在北方的冬季,有些养殖场会采用地下温泉水来养殖赤眼鳟,这样可以让鱼在寒冷的季节也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他就在思考,自己能不能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呢?但是地下温泉水的成本比较高,他得权衡其中的利弊。
他还发现,在北方,赤眼鳟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通过当地的鱼市场或者餐馆销售。而在南方,通过网络销售、电商平台等渠道,能把赤眼鳟销售到全国各地。他也想在这方面做出突破,但是他觉得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慢慢去开拓市场。
在这个北方的养殖场里,他也在不断调整赤眼鳟的养殖品种。除了赤眼鳟之外,他还在尝试养殖一些其他品种的冷水鱼。他发现冷水鱼在不同地区的生长速度和品种特性也会有所不同。在北方养殖冷水鱼,需要更加注重水温的控制和水质的调节。
他也在关注环保的问题。在北方干冷的环境下,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更不容易。如果不处理好这些废弃物,不仅会影响养殖场的周边环境,还可能会影响水质,进而影响鱼的生长。他尝试采用一些环保的处理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0天的时间看起来很短,但在养殖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他知道,赤眼鳟的养殖和深加工在北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不断地适应北方的气候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
他身边也有很多人对他的这个选择不太理解。毕竟从退伍军人到养殖户,这个转变很大。但是他觉得这是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赤眼鳟养殖这个产业在北方发展起来,打开北方市场。
那你觉得在北方发展赤眼鳟养殖和深加工,最大的困难会是什么呢?是技术、市场还是其他方面的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