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ès moi, le déluge”,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
先说我家里的一幅字。
这幅字上边,是“老马知道”四个大字。
不大点的时候,我就对着这幅字相面,整天琢磨,这老马是谁呢?他知道点啥呢?
后来看的书多了,学到了一个成语,老马识途,这才明白,老马啥也不知道,但人家认识路。
当时觉得,这个写字的人没有啥文化,把“老马识途”写成了“老马知道”。
后来又看了老些书,这才知道了,“老马知道”也是个词,杜甫在诗里用过的。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诗圣是这么写的: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老马夜知道,简称“老马知道”。
想到“老马知道”这个词,是因为它出自春秋时期的燕国。
那个时候的燕国和乌克兰差不多,是个老弱小。周边的形势也差不多,西北是以强横著称的蛮夷,东南是以打着仁义道德旗号的齐国。
不管是蛮夷,还是齐国,都把燕国当块大肥肉,虎视眈眈。
但对于燕国来说,投靠东南边的齐国,是个更好地选择。
为啥呢?
因为蛮夷不讲道理,对燕国的土地垂涎三尺。今天打个谷草,明天占个半岛,整的燕国血呼刺啦的,痛不欲生。
齐国不一样。
齐国是一方霸主,为了证明自己值得投靠,彰显自己的仁义道德,所以虽然也想把燕国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方法很温柔。
而且齐国还想着让燕国成为抵抗蛮夷的第一道防线,为它打代理人战争,所以对燕国的领土,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
但燕国投向齐国,让视燕国为自己私房钱的蛮夷,非常愤怒。
蛮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蛮夷大军“进入”燕国,蛮燕冲突爆发。
因为蛮夷军队过于强大,齐国联盟送枪送炮都不好使了,只好撸胳膊挽袖子,亲自上场。
当时的齐国国君就是著名的齐桓公,宰相是更著名的管仲。
和蛮夷交战的时候,道不熟啊,结果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迷路了。咋整呢,带的粮食都要吃完了,也不能活活饿死啊。
齐桓公就想把军中的老马杀了吃肉。
这个时候,管仲灵光一闪,大喊:刀下留人,不对,是刀下留马!
齐桓公问:咋地啦?
管仲说,留下老马。
为啥呢?
老马识途。
管仲让老马走在前面,大军跟着,果然找到了正确道路,打败了蛮夷。
这就是成语“老马识途”来历。
燕国知不知道齐国也不是啥好饼?知不知道齐国是利用自己消耗蛮夷的实力?
人家也有公务员,一点也不傻,咋能不知道。
但为了解决眼巴前的危机,燕国只能饮鸩止渴。
长期的战争冲突,死那老些人,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咋办?
Après moi, le déluge”,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