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奇怪的风气,很多国内优秀的企业都在遭到舆论的“围剿”。
举个例子,前天网上爆出了一封有关比亚迪乘用车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立刻使得比亚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口诛笔伐,拼了命给它扣上“内卷”、“压榨”的帽子。
直接挑明了吧,比亚迪发函的那家公司,叫做森萨塔,函件的抬头就可以看清楚,美国独资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这家公司全名叫做美国森萨塔工业集团,全球传感器巨头,这家供应商的利润常年稳定在30%以上,去年毛利率高达38%,比亚迪自己的毛利率不过20%而已……
现在比亚迪一年销售400多万辆,这三年每年增长都在100万辆以上,森萨塔的订单和业务也是水涨船高,怎么,这外企降点价、让点利、少喝点血,有什么问题吗?
你们都说——有种卷外国人去啊,没错啊,比亚迪就是在卷外国人啊,一边卷外资的车企,一边卷外资的供应商,让这些躺着赚钱的洋大人把利润吐出来,让大家能够买到更便宜的车子,给本土的供应商和产业工人更多的机会,没毛病吧?
再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发函沟通要求降价10%确实不常见,能够这么硬气的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国内有了更具性价比的国产供应商和替代方案。
还记得比亚迪当年是怎么让博世降价的吗?当年博世在国内市场占了70%的份额,拥有绝对的定价权,本土车企根本没有任何议价的空间,博世曾用ABS系统的供应卡过比亚迪的脖子,垄断加价、限制产能,甚至海外工厂意外等借口都用上了。结果比亚迪自己研发了第一款100%自主知识产权的ABS系统……博世立马不硬了,主动降价,直接把2000一套的ABS降到800。
你们所谓的“语气强硬”,是因为有了“备选方案”。
市场经济就是这么个逻辑,你美国企业不做,有的是其他企业做,扯什么“压榨”都没有意义……自由贸易、适者生存、这是西方人教给我们的道理,扯太多对不起哈圣。
今年博世刚刚宣布全球裁员5500人,不是说这些“国际大厂”、“德国企业”、“美国企业”倒了,就没有货了,天下这么大,企业可以死,产业死不了,没有美屠夫、德屠夫、日屠夫,就吃连毛猪了?
“彼可取而代之也”!
它们死了,刚好给国内企业腾出生存空间。
就这件破事而言,有的人是在带节奏,有的是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有人就是乘机围攻了。
如果都在企业干过,就会明白这是常见的事情,所有的企业哪年不和供应商磋商采购价格?这种函就是例行公事而已。
有说函里面的“价格下降10%”太狠。
但如果放下情绪,从理性出发,给你讲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懂了——你家装修,需要采购瓷砖,总共100平米,一平方100块,没有什么讲价的余地;但是你同时有一家企业,有2000平需要装修,然后你企业采购瓷砖,这个价格就可以下降到一平米50块,甚至还可以继续商量。
你个人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价格七八千,但如果你给公司员工采购一批笔记本电脑,采购价甚至可以到三四千左右……
再举一个例子,药品集采,很多天价药直接降价90%,从脚脖子砍,狠不狠?但是老百姓很高兴呀,进了医保量大厂家还有钱赚,谁会担心药品质量下降么?
规模扩大,单价降低,依然是可以获得巨大利润的。
这个道理,到了汽车上怎么就不懂了呢?
2021年比亚迪销量是73万辆,2022年是186万辆,去年比亚迪的销量是302万辆,今年比亚迪前10个月的销量就已经是325万辆了,10月单月销量50万辆,最终全年大概会突破420万辆。
销量的暴增,带来的也是采购原材料、零部件规模的暴增……上百万的增量,难道不应该降低单价吗?
什么叫市场经济,这就是市场经济啊。
有人担心“价格下降导致质量下降”,说得好,那你之前十几年为什么不担心丰田、本田、大众、BBA这些“一边价格上涨,一边质量下降”呢?放个暴论,质量只和管控、检测水平相关,和什么价格关系不大,目前很多合资车企依然质量差、价格高、偷工减料,不还是被某些精神X国人吹成“工匠精神”吗?
而且你要知道,汽车厂商和某些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很可能是两三年前的,制造业一年一个大突破,国家工业水平、工程技术、原材料控制的进步,本来就会带来成本的降低!
举个例子,以前新能源车子贵,是因为锂电池贵,我们不掌控原材料,后来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拿下了大量的锂矿,电池原材料价格直接腰斩,电池价格都打下来了,凭什么车子不能降价?
比亚迪也是很多其他车企的供应商,这事一视同仁,不信你问问其他车企,有没有给比亚迪、宁德时代发过函,要求“供应商降价”?
别的不说,就说特斯拉,今年刚刚公开要求供应商降价10%,为什么舆论上一点水花都没有?特斯拉2023先行降价被称为“良心”,国内车企后半年宣布成立“不打价格战联盟”被喷作垄断,自主品牌宣布降价被骂做“卷”,反正洋人怎么干都对,自己人怎么干都不对呗?
最后,至于某些采购方……如果你的公司的供应商从来不降价,你就得怀疑是不是你们内部的采购和对方勾结,养肥了一堆“史密斯专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