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去,那战场上战马嘶鸣,英勇的气势仿佛能吞下万里江山,凶猛得像老虎一样。宋武帝刘裕,这家伙简直就是拿帝王当白菜砍的收割机,绝对是南北朝时期帝王里的顶尖高手。就算咱们把眼光放宽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刘裕那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响当当的大哥大。
吕思勉先生有他独特的看法,他说李世民也就算个中等人才,跟宋武帝、梁武帝、陈武帝比起来,那可是差远了。在吕先生眼里,宋武帝那可是比赫赫有名的贞观大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天可汗”,还要高出一个层次呢。
说起评价历史人物,那真是各有各的看法。要说刘裕是不是比李世民还厉害,这事儿谁说得准呢,毕竟各有各的观点。但刘裕确实是个狠角色,这点没得说。在那个门阀士族说了算的年代,他能从底层一路打拼上来,把那些高高在上的门阀都给比下去了,简直就是寒门出贵子的奇迹。
说起北魏时候的大臣崔浩,他有个观点挺有意思,他觉得刘裕比慕容垂可厉害多了。慕容垂呢,靠着祖宗留下的威望和势力,想要恢复国家那是相对容易的事儿。可刘裕呢,完全是白手起家,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说起刘裕,看看他同时代的人是怎么评价的,你就能感受到他有多厉害。刘寄奴这个人,简直就是战场上的一把利剑,勇猛无比,气势汹汹,就像老虎一样凶猛。连辛弃疾这种能在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的人,都对刘裕佩服得不得了。
他打败过好多人,像孙恩、桓玄、卢循、徐道覆、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慕容超、姚兴和姚泓,这些人最后都败给了他。说起来,姚兴还算识相,主动把南乡那十三个郡给还了回来,可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全都被他给消灭了。
说起那些谯蜀、桓楚、南燕、仇池、后秦这些小国家,在刘寄奴的猛烈打击下,一下子就消失了。刘裕这家伙,简直就是帝王收割机,说是南朝最牛的大帝,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刘裕那可是相当的厉害,可遗憾的是,他终究没能实现一统中原的梦想。刘裕去世后,南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一直被北朝压着,几乎没翻过身来,战略主动权始终握在北朝手里。就这么一来二去,南朝最终被北朝给吞并了。
要说透了刘裕这个人,你就能瞅见南朝的那些短板了。南朝最后让北朝给吞了,这事儿还真不是偶然。主要呢,刘裕打下的南朝根基,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那个皇权和臣权、朝廷跟地方之间的纠葛,愣是一直没摆弄明白。就这么着,南朝自己内部先乱了套,最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
南朝那会儿,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军事上还是挺猛的。不过呢,它们家里事儿太多,一开始就自己跟自己较劲,内斗个不停。这样一来,跟北朝比起来,它们肯定是要吃亏的,赢不了北朝也是早晚的事儿。
刘裕这人本事挺大,但有两个短板。首先啊,他起家太晚了,36岁了才混到个小兵头头,等到他有能力去争皇位时,都差不多六十岁了,这年纪已经算是晚年了。
刘裕开始创业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这导致他的儿子们都还年幼。这些小家伙们,既没啥本事,也还没在江湖上混出点名堂来。这样一来,刘裕在安排手下人的位置和制定国家长远发展计划时,就不得不受到一些限制。毕竟,儿子们还小,不能成为他强有力的后盾,这让他在很多重要决策上都得更加慎重考虑。
再说刘裕吧,他可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在那个被大家族掌控的时代,他的路可不好走,敌人是一大堆。等到他建立了南朝宋,那些大家族就更让他头疼了。这些大家族不仅难缠,还和地方上的大佬们勾结在一起,这更是让皇帝烦心不已。
417年那会儿,刘裕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北伐,一举把后秦给打垮了,还顺手占领了关中地区,这下子他的名声可大了去了。那么他为啥非要跟后秦过不去呢?其实啊,他可不是为了去抢陕甘那块地,主要是想给自己将来当皇帝铺铺路,打好基础。
刘裕是个大权在握的臣子,还没当上皇帝,他北伐其实是为了给自己“铺路”好当皇帝。所以,当他打下了关中地区后,就得赶紧回江南去准备登基的事情。这事儿跟刘穆之有没有去世,其实没啥直接关系。
有人觉得,要是刘穆之还活着,刘裕就能一路北伐,打败赫连勃勃和北魏,最后自己当上皇帝,把中原都给统一了。但其实啊,这只是大家的美好愿望罢了。
说起来,刘裕攻打后秦那会儿,都已经56岁高龄了,这在古代绝对算是老人家了。而他的大儿子刘义符,那会儿也就才14岁上下。这样一来,刘裕他老人家还敢跟“时间”较劲吗?毕竟,北魏也不是个软柿子,能轻易就被捏碎的。
要是战争拖下去,刘裕有个不测,比如说在半路上因病去世了,那他的那些儿子可怎么办呢?像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宣、刘义恭、刘义季这些小家伙,别说要继承刘裕的大权了,能平安无事地活到老,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刘裕的儿子年纪尚幼,这意味着他不能像曹操、司马懿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谋划,最终让子孙后代来完成推翻旧朝、建立新朝的大业。对刘裕来说,这事儿得他自己亲力亲为,他得自己上阵,一手推动朝代的更迭。
刘裕要是回了江南,那关中那边的事儿谁来管呢?赫连勃勃和北魏可都盯着这块地方呢,刘裕一走,他们肯定会趁机来抢,这可真是让人头疼啊!咱们得想个法子,不能让他们得逞。
王镇恶带领的关中团队和沈田子带头的北府军,随便哪一方留下,都有能力把守关中。不过呢,刘裕心里头不踏实。毕竟,刘裕一门心思想当皇帝,他又怎能轻易相信别人会对自己忠心耿耿呢?
刘裕为了保持局面不失控,决定把王镇恶和沈田子两人都留下。他心里清楚,这两人之间的梁子结得不小,内战的风险也挺高。可没办法,刘裕权衡再三,还是觉得这是最合适的做法。
要是刘义真能长大成人,有了像司马师和司马昭那样的本事和威望,就算给王镇恶和沈田子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乱来。但问题是,刘义真那时候才11岁,还是个孩子呢。
刘义真被派到关中坐镇,说是要管理各路将领,但其实他就是给关中的老百姓吃个定心丸,告诉他们:刘裕我可没忘了这儿,大家别担心。说白了,刘义真就像是块招牌,立在那儿给大家看。
418年那会儿,刘裕回到了江南老家。不出所料,关中那边自个儿先乱了套,结果被赫连勃勃给钻了空子。刘裕手下那些能打的大将,像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超石、朱龄石、蒯恩、毛修之这些人,运气都不好。有的在内斗里丢了命,有的在战场上牺牲了,还有的被敌人给抓走了。
关中地区发生了内乱,这让刘裕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的统治根基其实相当不稳固。要是哪天刘裕不在了,新上台的皇帝又年幼无知,那些有权有势的门阀大户,还有那些骄横的将领,很可能就会成为新的刘裕,把一切都给搅乱了。
另外,从东晋的皇室渡过长江之后,皇帝的权利就被那些大门阀大家族给架空了,他们对皇帝是随意摆布,这些情况刘裕心里头明镜似的。说起来,晋安帝和晋恭帝那凄惨的下场,可都是刘裕直接造成的。
公元420年,刘裕推翻了东晋,对皇室成员大开杀戒,这可真是给后人树立了个坏榜样。他心里头明白,自己这么干,将来子孙后代也可能面临跟司马家一样的悲惨命运。所以啊,刘裕得赶紧琢磨怎么保住他南朝宋的江山。
由于那些大家族势力庞大,皇家的力量变得薄弱,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刘裕决定采用西晋时候的老办法。他开始大量地给亲戚们封王,并且让他们掌管各自地区的军队。这样一来,诸侯王们就有了指挥当地兵马的大权。
刘裕尝试了一种叫“实封”的办法来对付那些有权有势的门阀家族,想要让自己的皇位坐得更稳。但结果并不理想。其实想想也知道,分封诸侯这事儿,本身就像是把刀子悬在头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割据一方。更麻烦的是,这些诸侯还跟门阀家族暗中联手,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难解了。
刘裕这人相当厉害,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分封这事儿有不少坏处。可话说回来,刘裕也是没办法,要是不分封的话,他的孩子们就得任人欺负了。毕竟他们年纪还小,而自己又上了年纪,没多少时间能帮他们摆平事情了。
分地给诸侯可能会导致天下大乱,但皇帝的宝座还是老刘家的。如果不封诸侯,像王敦、桓温、桓玄、刘裕这样的厉害角色就可能冒出来搞事情。刘裕琢磨着,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把好处留给自家兄弟呢。
刘裕这么做了以后,果然惹出了大麻烦。那些诸侯王手里都攥着重兵,他们之间打来打去就成了常事。先是元凶之乱,接着是刘义宣之乱,然后义嘉之乱也跟着来了,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皇帝对诸侯王们越来越不放心,而那些诸侯王呢,也胆子大到敢跟皇权叫板了。这样一来,国内就老是打仗,乱得不行。
南朝宋那会儿,刘家自家人斗得厉害,好多刘家的子孙都栽在了亲戚手里,结果却让萧道成捡了个大便宜。萧道成后来建立了南朝齐,但他心里也不踏实,生怕别人也来抢他的皇位,所以他也搞起了“实封”那一套。这样一来,萧家的子孙就像是照着南朝宋的剧本演似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互相残杀。
南朝齐国那边,皇室成员们自相残杀,结果却让萧衍捡了个大便宜,他后来还当上了梁武帝。萧衍坐上皇位后,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生怕自己的江山也被别人抢走。于是,他也学着前人,给亲信们封了不少实打实的土地和权力。但即便如此,朝廷里头还是斗得不可开交,内乱一点没少。
侯景之乱那会儿,萧家的子孙们看到梁武帝和太子被围攻,心里头不但不着急,反而还暗自高兴。他们一个个都盼着皇帝和太子能被杀掉,这样自己就有机会坐上皇位了。正因为这些萧家子孙都怀着这样的心思,本该很快就被平息的侯景之乱,结果却拖拖拉拉地闹了好几年。
萧家的后代们先是自个儿内部来了一场大比拼,斗出个高低上下后,才带着兵马一股脑儿地去攻打侯景。结果梁元帝是赢了,但南朝梁这回可真是伤得不轻。偏偏这时候,宇文泰和高洋又从两边一块儿攻打过来。这一来二去的,四川、荆州、淮南这些地方都保不住了。最后,梁元帝没办法,只能自己烧了自己宫殿,落得个凄惨下场。
梁元帝自己烧死之后,陈霸先和王僧辩两人就开始了新的较量。陈霸先出其不意地动手,把王僧辩给干掉了,这样一来,他夺权的路上就没什么大阻碍了。之后,他就建立了南朝的陈朝。不过呢,这一系列的争斗下来,江南那边已经是伤得不轻了。
南朝那会儿,朝廷里的大佬们斗得可凶了。从徐羡之他们四个帮忙管事的大臣把刘义符给处理掉开始,到后来陈霸先不讲义气,背叛了自己的伙伴,南朝每次窝里斗,都让北朝得了好处。就这么一来二去的,北朝最后直接把南朝给灭了。
辅政大臣动手除掉了刘义符,之后北魏趁机占领了河南的四个重要城镇。再说到那个义嘉之乱,宋明帝刘彧狠下心来,把孝武帝的二十多个儿子都给处决了。这事儿闹得可大了,直接逼得薛安都投奔了北魏。结果,南朝那边呢,淮北、山东这些地方,还有豫州的大部分领土,就这么拱手让人了。
侯景之乱后,南朝丢掉了淮南、四川还有荆州这些地方。这样一来,等到南朝陈建立的时候,江北那边就成了直接跟敌人对峙的前线,他们手里剩下的地盘,就只有那被战争搞得破破烂烂的“吴越”区域了。说白了,就是处境挺艰难,前途不咋乐观。
说起来南朝陈那会儿,真是挺有意思的,一连出了三位挺有头脑的皇上,就是陈武帝、陈文帝还有陈宣帝。他们治国还算明智,关键是内部挺和睦的,没啥好争的,人都快不够用了,想斗也斗不起来。但就算这样,他们还是没能扭转局势,最后不得已还得向北朝低头,认了臣属,算是丢了正统的地位。
南朝陈的覆灭是早晚的事,不管皇帝怎么努力治理国家,都改变不了这个最终结果。南朝陈啥时候会消失,那得看北朝那边动作快不快,也就是说,得看宇文家啥时候能把北方统一起来。
说起来真是挺可惜的,宇文家族本来有机会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威震四方的“周朝”。但可惜的是,周武帝宇文邕太早去世了,接着周宣帝又一通瞎折腾。结果,这大好江山就被同样是关陇集团出来的外戚杨坚给捡了个便宜。
公元581年,杨坚把北周的皇位给夺了过来,自己当上了皇帝,建了个新朝代叫隋朝。到了589年,杨坚又带着大军往南打,把南朝的陈给灭了,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就都被他统一了。
从公元420年刘裕当上皇帝那会儿起,一直到589年南朝陈被隋朝给吞并了,南朝前后存在了169年。在这段日子里,南朝就像是在走一条没有尽头的内斗之路,不是在内部争斗,就是在准备争斗的路上。最后呢,还是被北朝给打败了。
在长达169年的时间里,南朝有那么一阵子,势力强得都快赶上北朝了,眼看着就有机会把中原给统一了。但可惜啊,南朝愣是一次都没把握住。这背后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南朝朝廷里头问题一大堆,矛盾重重,整天就光顾着内部斗来斗去的,最后就这么一直斗到了灭亡。
要是南朝有机会统一北朝,那有个大前提,就是刘裕得年轻个二十岁。你想啊,要是他40岁就当上皇帝,那时间、精力可就都充沛了。他就能专心去搞定那些门阀世家的问题,再好好培养一个能干的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一步步推进改革,让皇权重新振作起来。而且,他还不用靠着分封来稳固地位,手里头有一套已经磨合得很成熟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
说起来,刘裕是栽在了“年纪大”这个问题上,这也让南朝从一开头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基础不牢。要是能给刘寄奴再多20年的时间,那南朝说不定就有机会统一中原了。这样一来,历史上就会出现一个真正强大、铁血十足的“宋朝”,那才是个货真价实的强盛王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