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拿我们当苦力!”辽宁大学一研究生称学生不按规定参加扫雪,将取消奖学金评审资格

小程子 2024-11-27 21:47:45

扫雪,这原本是冬天的一种普通劳动,却在辽宁大学化学院引发了一场关于奖学金评审的舆论风暴。按化学院的规定,冬季扫雪缺席次数多于30%的研究生将失去学业奖学金的评审资格。听上去似乎是在提倡责任意识和劳动参与,可稍微咂摸一下,却有种“别扭”的感觉——这到底是在培养学术人才,还是在硬塞一顶“劳动至上”的大帽子?

让学生扫雪本无可厚非,但把扫雪和奖学金绑在一起,味道就变了。一名化学院的研究生直言,这样的规定不但强制,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你想想,大雪天的冰滑路面,万一滑倒摔伤,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的人硬着头皮上阵,这责任谁来背?更何况,学校后勤完全可以雇佣专业铲雪人员,怎么就甩手把这些工作推到学生头上了?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倡导劳动光荣,还是一种懒政?

更重要的是,这条规定看起来有点“自说自话”。翻看《辽宁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其中并没有任何“扫雪指标”的相关内容。换句话说,化学院的这一细则完全是自己加戏,游离在学校规定之外。也难怪,学生对此意见颇多,甚至连武汉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尚重生都站出来批评,直言这种做法欠妥,需要立刻纠正。

有趣的是,其他学院似乎并未采用类似的“扫雪挂钩奖学金”的硬性规定。国际商学院、法学院的学生就没有这般烦恼。这种学院之间的不一致更是让人疑惑:难道扫雪这种劳动只属于化学院的研究生?还是化学院的领导班子特别热衷于这一传统美德?不难看出,这不仅是规定执行上的不公平,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上的随意性。

学院方面倒也有自己的说辞。他们的工作人员解释,这一细则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扫雪”。说得冠冕堂皇,可是用取消奖学金资格这样的方式来“鼓励”,恐怕更多的是胁迫。鼓励应该是积极引导,而不是戴上一顶惩罚的紧箍咒,把学生的学术前途和生活补贴与扫雪次数捆绑在一起。这种近乎强制的规定,其实是在拿学生的权益开玩笑。

再退一步说,即便是要提倡劳动,是否真的需要用如此“强硬”的方式?奖学金评审的核心逻辑应该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而不是扫雪这种劳动任务的完成度。把扫雪当成评审奖学金的基础条件,简直有点本末倒置。劳动固然重要,但它应该以尊重学生选择和能力为前提,而不是以奖学金评审为“筹码”去强迫参与。

或许我们应该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扫雪这种后勤工作为什么会落到学生头上?学校后勤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在校园管理中,劳动教育固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学校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平台。让学生在课业之外承担过多的体力劳动,甚至以奖学金相要挟,是否是一种责任的推卸?

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目前已经介入调查,表明学校高层也意识到了这一规定的争议性。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次彻底的反思和整改。这件事的核心并不是“扫雪”本身,而是高校管理中对学生权益和教育本质的理解问题。如果管理者总是以效率优先,甚至以“强制劳动”的方式掩盖管理的漏洞,那么学生的声音就会被漠视,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公信力。

说到底,扫雪不过是个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高校管理中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缺失。希望辽宁大学不仅能妥善处理此次事件,更能以此为契机,反思高校管理中类似的“自我加码”现象,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尊重学生成长和权益的初心。毕竟,大学不是劳动改造所,而是孕育未来人才的摇篮。

那么,你怎么看?这样的规定合理吗?还是说,它只是某些人想“省事”而一拍脑袋的产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