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的风云变幻中,杜甫的诗歌好像岁月的刻痕,代表了苍生的悲喜。他一生辗转,从繁华京都到僻远村落,始终未改忧国忧民之心,他的诗歌也因此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草堂里的低吟,战乱中的疾呼,都是诗圣滚烫的心灵在燃烧。杜甫用笔墨书写时代,以诗心映照苍生,在华夏诗坛的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篇:

即事
唐 · 杜甫
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风浪雨冥冥。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柑犹自青。
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
未闻细柳散金甲,肠断秦川流浊泾。
唐代乾元二年的深秋,渭北高原的寒风中飘荡着一位诗人的叹息。51岁的杜甫带着满身疲惫与忧思,在秦州的山谷间写下了这首《即事》。
杜甫当时正处于人生困境,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个人生活颠沛流离。作者通过对眼前景、身边事的描写,抒发了对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社稷前途的忧虑。
短短八句话,仿佛一块碑石,镌刻着动荡年代破碎山河的印迹,也凝固了杜甫心中最沉痛的悲鸣,让人们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迷雾,感受到诗圣的博大襟怀。

开篇描绘了一幅非常凄迷的画面,诗人身处偏远之地,四周群山环绕,一座孤零零的草亭矗立其间。江面上风高浪急,细雨蒙蒙,天地间一片昏暗。
“冥冥”二字,营造出了一种极其压抑的氛围,暗示了一种漂泊无依的处境,也表达出烽火不断的动荡局面。
群山密不透风地环抱,天地之间就像一个空间极其狭窄的笼子;孤亭在凄风冷雨中飘摇,恰似诗人孤苦寒酸的灵魂。

颔联蕴含深意,江水中自在游弋的一双白鱼,面对钓饵的诱惑,不为所动。白鱼恰似杜甫自身的写照,在人生的困境与外界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着内心的高尚操守,更显示出一份难得的清醒与自持。
尚显青涩的三寸黄柑,果实尚未成熟,寓意着诗人所处的艰难处境,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如同千疮百孔的大唐王朝,想要重振往日辉煌,还要走过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本应在人生盛年大展宏图、实现抱负的杜甫,却因战乱而颠沛流离,不得不吞咽着生活的苦涩与艰辛,品尝着这尚未成熟的 “苦果”。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如同那水中不被鱼饵所吸引的白鱼,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磊落的精神。

颈联化用典故,司马相如素有文名,却因体弱多病而常困于榻,难展抱负。杜甫在此以马卿自况,暗指自身同样被疾病缠身,身体憔悴不堪,如风中残烛,难以重振精神、施展抱负。
阮籍是魏晋高士,常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块垒。当他行至穷途末路,深感世事无常、人生渺茫之时,便会恸哭而返。杜甫又自比阮籍,表达出自己身处困境,内心迷茫,恰似雾霭弥漫。
“无日起、几时醒”似一声沉重的叹息,情真意切,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命运泥沼中挣扎的悲哀。

尾联卒章显志,将情感推向了高潮,“细柳”本指周亚夫的细柳营,这里代指唐朝的军队。“未闻散金甲”,意思是说,没有听说军队已经解甲归田,说明战争仍在继续,国家尚未太平。
“肠断秦川流浊泾”,诗人想到流过家乡秦川的泾水可能非常浑浊,又进一步考虑到山河破碎、百姓受苦的情况,不禁肝肠寸断,体现了诗圣强烈的家国情怀。
杜甫在兵荒马乱中写下的七律,颔联寓意深刻,结尾则卒章显志。那些在浊世中保持清醒的白鱼,在寒雨中倔强生长的青橘,还有在穷途里坚持自我的灵魂,共同编织成华夏文化中的坚韧精神。
全文展现了杜甫在困境中的挣扎,反映了动荡年代的社会现实和百姓遭受的苦难。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从而让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永恒的价值。
华夏诗神
诗歌杰作耀千秋,命运崎岖日夜忧。穷困人生安史乱,满怀愁苦望江流。。七绝《老杜人生,穷苦长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