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当当网)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晋朝,大多数人都会把它和南北朝联系在一起,之后想到的就是那个时间点,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百姓难得有太平的日子。听着并不长久的时间里,其实也匆匆走过了百年的岁月。直到后来隋朝的到来,这片大地才算是重新实现了一统。
所以,人们也会开始好奇,为什么在这段历史中,国家实现不了一统。政权的更迭十分频繁,朝代的更替也是转瞬即逝。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专业的沈刚老师,也是带着类似的疑问,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晋朝的兴衰和得失。
当你读完这本书,或许就会明白,中国人为何一直强调事情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于当时的晋朝而言,它是陷入了一个怎样的死结,以至于从它的兴起到衰亡,都解不开这个结。
(图片来源:当当网)
01名正,则言顺
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晋朝的建立,主打的就是背离儒家的传承原则,甚至是儒家文化中十分不喜欢的“大逆不道”。正是因为不道,所以它的公信度很低。
就好比今天,有的人并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让身边的人折服,从而成为一名领导者。而是通过一些旁门左道,蝇营狗苟,然后就期待别人能够供着他。可想而知,这结局肯定不是那么合想的。
但是他自己偏偏不信这个邪,还要一条道走到黑,不停地刷着各种虚无缥缈的存在感。最终就是招来越来越多的人反感。
其实,我是十分坚信古人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精神。但是却是今天很多人欠缺的。
或许在晋朝的兴亡史中,他们一直没法用威信去要求臣下执行君主的各种命令,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当权方式欠缺一种价值观的认可。
因为从来没有被认可,所以从来不被看好。
因为从来没有被认可,所以做起事情来也心虚得很。
因为从来没有被认可,所以没法把所有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做好一件事。
这便是“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当当网)
02名正,则位顺
我们都知道,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走着。然而走到晋朝这里之后,政权的更替却是异常频繁。当然,这里有着在位君王寿命不长的因素在,但更多的是,人们看到,这晋朝的大权在握,手段并不光彩。
就像今天,多少人,抓着晋升机制或者考核机制的漏洞,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上位,其实要能力没能力,久而久之,人们就直接忽视了他。
晋朝也是如此。因为当初从三国的魏国手中实现权力更替,手段并不光彩,所以,当它成为统治者之后,当他们开口要求臣下不能对他们产生逆反的心态或者举措的时候,这样的要求本身就站不住脚。
所以,后来的帝位更替频繁,也是有着这样的历史因素。当然,统治者是知道这样的问题的,所以他们也生出了很多措施去补救的。奈何就是一开始触动了人类的信仰根本,所以在他们遇见最有能力的君王时,他的勤政始终站不住表扬的脚。后来呢,当人们开始接受这样的朝廷时,却遇上了君王太小或者早逝,帝位的更替频繁也带来了动荡。所以,想要有什么建树就难了。
在古代,君王是天子,是天命所在,而晋朝的君主很长的时间里,都饱受这样的困扰。他们始终找不到很好的办法,让所有人认可他们是天命所在。特别是后来社会越来越乱的时候,人们却只会坚信,它并不适合。
(图片来源:当当网)
03名正,则聚力
我们都知道,很多朝代在开国者,身边总是有一群能力围绕着。因为人们都坚信,他们这一群人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所以,一群人的力量,带着他们走得更远。最终,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做成了很多事情。
而朝代的末任皇帝或者君王,或者是末几代的皇帝或者君王,在他们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之前,都是有征兆的。那就是整个管理系统是散的。
就像曹魏在取代东汉之前,就是晋在取代曹魏之前,就像东晋最终被后汉取代一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读史的作用,可是却始终不肯相信,用错一类人,真的会把整个事件带往另外一个结局。
以前读书的时候,总觉得怀才不遇的人是可怜的。后来才明白,历史上那些怀才不遇的人,还能把心中的一切付诸文字的人,才是大智慧的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忍受住了那些腌臜之人,看破了世间的很多东西,甚至于逼着自己放下自己的信仰。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地活着而不心生郁结。
所以,晋朝时期的文人,他们的信仰在儒家文化中站不住脚,反而开始追求黄老之术。这样的追求,放在工作上,就是一种消极怠工。因此,那时候的很多文人,其实在国家建设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这些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也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死结。
我们老是说如果,其实,这世间是没有如果的。个人觉得,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但同时,也是教会我们要慎重。这世间的很多东西,除了有因果关系的运作,还有名正言顺的顺理成章。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任何想要直接越过这些道理而自我沉醉的人,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名正言顺”并不单单是一个四字成语,更是中国历代用人实践总结出来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