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种地不赚钱的普遍共识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加快流失,村庄的空心化、老龄化矛盾日益凸显,加之,20世纪70年代末的“包产到户”,大部分家庭分到的承包地大小不均、零散分布,“三角田”、“巴掌地”,形如蛛网、错综复杂,这间接增加种地成本,由此导致大量农用地撂荒闲置。
在此背景下,要想让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就必须围绕“有人种地、种地赚钱、种地便捷”等,尽快解决土地利用率低、细碎化的问题。为此,一些农村地区探索出了“小田并大田”做法,这不仅有利于集约利用了土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为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这对农民来说是件好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小田并大田”,首次将地方实践做法提升到国家部署安排,这就意味着“小田并大田”将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那么,什么是“小田并大田”?具体怎么操作?对农民朋友带来哪些好处?小编谈谈个人的一点理解。
一、何为“小田并大田”?一般来说,“小田并大田”是不单独开展的,而是国家财政投入,农民不承担一分钱,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化零为整地将各家各户大小不均、零散分布的小地块,成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沟渠相通、道路相连、设施完善的大地块。
整合后的地块,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旱涝保收的自然限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种植,以及避免土地撂荒限制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
一般来说,实践操作中主要分为前后两大步。
第一步:解决耕地零碎分散问题。即通过农户自发互换或村集体统一组织等方式,将承包户手中的众多小、碎、散的地块,整合形成集中连片、沟渠相通、道路相连、设施完善的大地块,成为高标准农田。
第二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一般来说,各地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农户自己经营种植;第二种是农户将承包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农户每年收取土地租金;第三种是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交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发包给第三方用于农业用途,而农户每年享受入股分红。
后两种模式,农户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益,还能就近打工挣钱。
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小田并大田”到底能带来什么实惠,或许这是他们最关心的。总的来说,其好处主要体现为以下2点:
1、实行“小田并大田”,资金由国家负担,农户不用掏钱。
2、通过“小田并大田”,实现了将分散、零碎的承包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大地块。沟渠完善了、道路修通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就算是自己继续种,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会大幅减少。
3、实施“小田并大田”,有助于盘活土地流转,对于不想种地的农户来说,通过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出去,可以每年收取租金或入股分工。这笔收入可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
为此,我们可以大概算一笔账:
以种植1亩水稻为例,如果一年种一季,当前的种植成本大概在500元左右(种子80元、机耕70元、肥料130元、农药60元、灌溉30元、除草30元、收割70元等),这还不包括较高的人工成本。按照水稻亩产1100斤、市场价每斤1.2元来计算,一亩地的纯收入也就800元左右。
可以估算,在当前种地成本上涨、粮食价格较低的情况下,要想靠种地养家糊口,每户至少要种上50多亩地才行。然而,实际上很多地区每户也就五六亩承包地。因此,才有当下“种地不赚钱”的普遍共识。
如果农户将承包地流转出去,按照一亩地1000元左右的租金,五六亩地每年纯收入差不多在50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二次分红、就近打工等收入。这远比种地划算些。
总的来说,实行“小田并大田”,对于农民来说是百利无一害,地还是你的地,但承包地却有更高的溢价,能给农户带来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