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泰国古典文学起源于13世纪中叶泰文发明。最早的文学作品是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兰甘亨碑铭》。按时期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文学是自素可泰王朝起至曼谷王朝四世王止 (公元1257—1868) ,近代文学自曼谷王朝五世王起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止 (公元1868—1928) ,现代文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今 (公元1928—) 。
泰国人是天生的诗人,在泰文出现以前以民间口头文学为主,许多是用于聚会庆典的演出、即席演唱等祭祀娱乐之用,之后书面文学许多都源自民间诗歌。古代文学包括宗教文学、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
泰国古典文学可以分为萌芽期—素可泰王朝时期文学、发展期—大城王朝文学、动荡期—吞武里王朝时期文学、繁荣期—曼谷王朝时期文学。
从整体来看,泰国古典文学体现出文化移植、宗教色彩、宫廷制造三个特点,第一是文学移植。
“印度文化是泰国文化的母亲,中国是泰国文学的父亲”。泰国具有相当强的文学包容性,在把其它国家经典作品移植过来时,与泰国文化嫁接,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
首先,泰国最早的文字就是衍生文字,是从孟文和高棉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印度文化对泰国文学影响最为深广,贯穿整个泰国文学古今,尤其是古典文学中许多都改编自印度的佛教故事。
中国文学则以《三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历史小说开篇,形成了了三国热,后来又有了金庸热、鲁迅热。为泰国小说的发展、散文体写作方式影响极其广大。
在二战之后,泰国开始西化并且排华,西方文化迅速进入泰国,并影响到泰国的现代媒体,尤其是电影。
有意思的是,泰国虽然接受了印度、中国、西方三种不同的文化,但却能够将其融为一体,伴随着文学传入的印度佛教信仰、中国儒家忠义思想、西方民主价值观在泰国和谐并存,虽也有。
第二是佛教色彩。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度,许多的书面文学都是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如名著《拉玛坚》移植自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第三是宫廷制造,泰国文学的推动者往往是王室,王室的祭祀、娱乐需求培养了一批宫廷诗人,许多王室成员甚至国王就是创作者。
一、萌芽期:素可泰王朝时期文学 (1257年—1377年)
十二世纪以后,伴随着中南半岛强大的真腊帝国衰落,泰人建立了素可泰王国,并在十三世纪走向强大,国土中心在湄公河的中下游一带。
兰甘亨是素可泰王朝大有作为的三世王,在位期间建立了了军政高度集权的君主集权制,提倡小乘佛教,并在巴利文、高棉文和孟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全国统一的泰文,泰国正式的书面文学自此诞生。
素可泰王朝存在共120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有五部,分别是《兰甘亨石碑》《巴马芒寺石碑》《帕朗格言》《帕朗三界》《娘诺玛》,其中《兰甘亨石碑》《巴马芒寺石碑》《帕朗三界》是散文形式,《帕朗格言》是诗歌。
《兰甘亨石碑》现存泰国国家博物馆,是泰王兰甘亨碑铭的碑文。
碑文总共约一千五百字,总用字量为405字,纯粹的泰文字为310个,是第一部以泰文为主体的典籍。
其石刻记录了兰甘亨国王的经历、国王修建寺庙和供奉佛舍利等事迹、治理素可泰王国的丰功伟绩、素可泰王朝的疆域。
刻碑的目的主要在于记录、纪念和颂扬,并不是狭义的文学作品。但碑文简练易读,部分文句优美,音调铿锵押韵,许多学者把它看成是泰国文学作品的始祖。
《巴马芒寺石碑》则记录了兰甘亨国王之后素可泰王朝情况,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帕朗格言》是泰国古代格言谚语总汇,“帕朗”是素可泰王室称谓,是莱素帕体的训诫之作,反映了古代泰国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
但有些学者认为语言较新,虽源于素可泰王朝,但可能经过了后世的不断修改。《帕朗三界》原称《三界经》,1912年泰国国家图书馆印制该书时为纪念该书作者立泰国王而加入了称谓“帕朗”。
该书是素可泰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宗教文学著作,根据30部佛经编撰,在宗教节日和仪式上诵读。
该书用优美的散文阐发了泰国的宗教哲学观念,是不可多得的泰国古典文学精品。
书中将世间划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说到虔诚的佛教修行者死后可以分别升于色界和无色界,讲述了轮回转世、创世之说、劫世之火等宗教故事,词章古朴,劝诫人弃恶扬善,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如《誓水赋》、《纳林游记》的源泉。
《娘诺玛》相传为立泰国王东宫娘诺玛所做,叙述了身世和后宫生活以及宫中礼仪。
一些文学史家认为该书很可能是礼仪记录,因为后世补充,使有些词章改变了面目,出现了素可泰之后的事件。
二、发展期:大城王朝文学 (公元1350年—1767年)
大城王朝经历了四个皇族、二十三位国王工四百一十七年的统治,文学上可以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
初期为乌通国王至帕拉马提巴蒂第二时期,共179年,主要作品有《誓水赋》《律律阮败》《大誓词》《帕罗赋》。
《誓水赋》是佛教祭祀仪式时诵读的诗歌,“誓水”即祭祀上饮用圣水,其目的是为了臣民效忠君主。
该诗开头三张是祭拜毗湿奴、湿婆和大梵天的诗文,接着讲述重建世界时因众梵摩下凡吃劫火焚过的香甜泥土而无法返回天界,在地上繁衍成人的故事,最后是对忠君报国的颂扬以及对背叛的诅咒。
《律律阮败》是诗歌,围绕1462年的大城王朝与清迈王朝之战而写,颂扬了德来洛加纳国王的英明和丰功伟绩,庆贺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写。
《大誓词》讲得是佛本生故事,是庆贺帕西玛哈塔寺建成所做,“大世”是菩萨最后“伟大的”一生。
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泰国古典文学名著《帕罗赋》,该诗讲述了帕罗王和两位敌国公主的爱情悲剧,文辞优美,凄婉动人,被奉为古典诗歌的典范,2013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裴晓睿、熊燃翻译的该书译著。
大城王朝中期 (1620—1688) ,内忧外患,作品较少,在帕昭松探时期出现了《大世赋》,直到帕纳莱大帝继位后国势转盛,文学才开始复苏,出现了八位名诗人,帕纳莱大帝本人也是文学的爱好者和创作者。
《大世赋》取材《本生经》,讲的是佛祖的前世故事,用于僧人为善男信女诵读积德,因篇幅较长,后世改编了许多版本,统称为《讲经大世诗》。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诗人西巴拉,是帕纳莱国王的宫廷诗人,留下了《阿尼律陀堪禅》和《西巴拉伤怀诗》。
《阿尼律陀堪禅》讲述的阿尼律陀王子和乌沙公主的爱情传奇,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之前的宗教诗歌相比,这部诗集充满了西巴拉热情奔放随心所欲的个性,打破了当时的创作规矩,使诗歌拥有了个人感情色彩。
《西巴拉伤怀诗》相传是西巴拉被流放到洛坤后所做,描写了诗人思念恋人的巨大痛苦,个性鲜明,感情浓烈,具有反抗精神,打破了宗教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创作宗旨,是真正的抒发个人感情的抒情诗,诗句优美,使得后世诗人纷纷效仿。
这一时期还有禅体诗《舍阔堪禅》和《沙姆阔堪禅》、泰语教科书《金达玛尼》等。
大城王朝后期 (1732—1767) 戏剧开始繁荣,但1767年缅甸攻陷首都,文学艺术遭到了一场浩劫。
这一时期泰国舞剧开始兴起,主要有孔剧、歌舞剧,丹隆亲王又将泰国舞剧分为查德里剧 (民间剧) 、宫外剧、宫内剧,传下来的剧本都比较残缺,有《拉玛坚》《加拉凯》《卡维》等。
探马堤贝王子是这一时期最为有名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与西巴拉和顺吞蒲齐名,留下了《南陀巴南属堪銮》、《帕玛莱堪銮》《贡王子长歌》三部诗集。
他用卡普诗体撰写的《摇船曲》等三部大型诗作记述了他随驾去北彪敬拜佛陀脚印的故事,为他赢得巨大声望。
三、动荡期:吞武里王朝时期文学 (公元1767年—1782年) :
1767年,缅军攻下大城王朝京城,大城王朝结束。郑信建立了吞武里王朝,称郑王。
郑信是中泰混血儿,吞武里王朝建立以来内忧外患不断,只存在了十五年,文学作品较少,但却为曼谷王朝初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郑王创作了四段《拉玛坚》舞剧剧本,著名诗人昭披耶帕康.洪留下了《律律佩蒙固》《伊瑙堪禅》,吞武里王的侍卫马哈雷写了《吞武里王颂》,比丘因写了禅体《格莎娜训妹》,披耶玛哈努帕写了《广东记行诗》,记载了出使中国的情形。
《拉玛坚》深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影响。《罗摩衍那》的故事因古印度宗教的传播在泰国口头流传,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多个版本,早在兰甘亨石碑上就曾出现。
大城王朝出现了《拉玛坚》的不完全台本,至今至少有八种版本。
包括大城王朝时期皮影配音剧本、大城王朝时期的剧本、吞武里王剧本、曼谷王朝一世王剧本、曼谷王朝二世王剧本、曼谷王朝二世王配音剧本、曼谷王朝四世王剧本、曼谷王朝六世王剧本。
主要是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帕拉姆和悉达悲欢离合,描写了古印度古代宫廷与列国间的斗争。
郑王创作了四段《拉玛坚》舞剧剧本其重要性不在于剧本本身,而在于在那种战乱年代对于泰国名著的拯救和传承。
《拉玛坚》的故事曾经被许多泰国诗人模仿引用,是泰国古典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研究泰国中世纪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曼谷皇家玉佛寺中也有以《拉玛坚》为主题的长廊壁画,在泰国经常可以看到与《拉玛坚》有关的绘画、雕塑和壁画。
《伊瑙》描述的是著名的班集冒险故事。班集是爪哇的国王,也是英雄,在公元13世纪时期名扬天下。据说是阿瑜陀耶王朝后期两位马来血统的女仆向两位公主讲述的故事。
这两位公主以诗歌形式将这个故事写成两个版本,但已散佚。后来拉玛一世和拉玛二世再次创作,拉玛二世的本子因为字句高雅,被改编成乐曲广为传唱,最为著名。
《伊瑙堪禅》是诗人昭披耶帕康·洪截取了《伊瑙》故事中的一段,讲述伊瑙烧了达哈城,抢走布莎芭,使其不能和加拉卡成婚的情节。
四、繁荣期:曼谷王朝时期文学 (公元1782年—四世王时期1968年)
1782年,郑信下属披耶玛哈卡萨舍夺郑信政权,在曼谷建都称帝,俗称一世王,开启了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一世王时期是泰国文学的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时期,到了二世王和三世王时期达到了泰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期,四世王的文学则发生了由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变革。
一世王搜集补遗许多古典作品,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并重新组织创作了一批知名的文学作品。
一世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战争中失落的残存在民间的文学典籍,并整理补遗了大城王朝和吞武里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使得不少名著得到抢救并得以流传,如剧本《拉玛坚》《伊瑙》《乌纳鲁》等等,并在整理中进行了扩充和再创作。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三国演义》的泰译本问世—诗人昭披耶帕康·洪的《三国》。
《三国》是拉玛一世出于治国安邦的需要,指派当时泰国最著名的诗人昭披耶帕康·洪组团翻译,于1802年被译成泰文。
首先用精通中文粗通泰文的中国人口译成泰文,再由泰国作家写作润色。该书是用散文翻译的,后世称为“三国文体”,打破了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国》情节生动,故事性强,文笔优美,人物个性鲜明,打破了泰国古典文学中围绕佛教故事进行创作的局面,带来了全新的阅读审美感兴,虽然一开始是手抄本,但已经广泛流传,1865年印刷后,传播速度更快更广,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热潮持续了近200年而不衰减。
《三国》促使了泰国散文文学的出现,刺激了泰国历史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对泰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引发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热潮,包括《东周列国志》《西游记》等多部古典小说。
泰国历史小说也由此兴起,产生了如顺吞蒲的《帕阿派玛尼》、雅可的《盖世英雄》、乌萨·堪佩的《昆吞》,迈·芒登的《大将军》和克立·巴莫的《慈禧太后》等著名作品。
二世王和三世王时期,泰国文学走向了前所未有的鼎盛。这一时期戏剧和诗歌创作十分繁荣。
二世王时期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长歌、记行诗、塞帕、斗帅和沙卡瓦 (对歌) 等,二世王帕普勒腊纳帕莱是一世王之次子,他除了是文学创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以外,自己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创作了十二部作品。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剧本《伊瑙》、剧本《拉玛坚》、宫外剧剧本《金海螺》。
三世王时期,国泰民安,三世王十分重视佛教,他把二世王连续翻译中国历史演义故事的工作停下来,集中人力翻译《三藏经》。
顺吞蒲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他写的长篇故事诗《帕阿派玛尼》也是这一时期最为经典的作品。
该诗讲述拉达纳国国王素坦让长大成人的两个儿子外出游历增长见识,其中一个遇到一位会使棒的武艺高超的师父,另一个遇到一位会吹笛的笛音美妙的师父,当他们拜师学成归来之后,国王认为这两种技艺都是无用的,大发雷霆,将他们赶出国土。
之后两位王子结识了三个能力非凡的年轻婆罗门教士,一行人开始了冒险。遇水鬼、打胜仗、娶公主……
整个故事长达两万四千五百行,采用的是一环扣一环,无限延伸的开放性结构,并采用英雄美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加加翁翁故事”,突出娱乐功能,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和通俗性。
该书受《三国演义》影响很深,主人公帕阿派玛尼有三国中刘备的影子,而吹箫克敌制胜,与张良以笛克楚相仿。
这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传统的女性形象均有突破,由于诗歌形式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其富有音乐美,顺吞蒲也因此获得“格仑之父”的美誉。
四世王时期,泰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开始进行,泰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文学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这一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热再次升温,有《水浒传》《五虎平西》《隋唐》等十二部作品翻译成泰文。
蒙拉措泰的游记散文《泰国使节出使英国记事》以其耳目一新的内容和形式受到欢迎,并改成《伦敦记行诗》以400磅的价格出售版权,这是作者第一次从写作中得到正式报酬,泰国文学开始职业化,出现了专职作家,西方风物、文化开始渗入,出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