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日本试图寻回失落的汽车力量

锚思科技网 2023-12-20 19:10:36

“中国电动汽车根本没有技术,还把显示屏做得更华而不实”,日本索尼汽车高层的吐槽曾在网络中引发轩然大波。

中国智能电动车从何时开始突然站上世界舞台,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事情。前一秒还把关注度放在华为和5G的国际媒体,下一秒就突然发现,中国智能电动车崛起了,甚至连台湾的绿媒都一遍又一遍讲述比亚迪和造车新势力的故事。

没错,就是那个,说“大陆学生买不起羽绒服,所以现在开始流行穿军大衣”的栏目。

科技圈有一条铁律,但凡被厂商主动拿来公开比较的竞品,一定是行业内公认做的比较好的那一部分。而现在,这一波比较中,中国电动车和特斯拉成为了被举例的对象。

在这一波热度中,中美是主角,而日本和德国似乎被排除在讨论之外。与之相应的,欧洲已经连续出台多项措施,意在保护本土车企的转型和发展。而现在,日本也坐不住了。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正计划提供为期十年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电动汽车的生产。

一、日本汽车工业的辉煌与隐忧

汽车制造是一个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的缩影。

在燃油车发动机领域,供应链中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公司和技术是不可忽视的。而日本的整车公司中,丰田、本田、日产等公司也如雷惯耳,旗下品牌更是深深影响着一代人。截至到目前,丰田已经连续3年力压大众,成为全球第一车企。而今年,显然仍然会是丰田年。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1904年,吉田真太郎成立了日本第一家汽车厂东京汽车制造厂,正式开启日本的汽车工业。1907年,日本制造出第一台日本国产汽油轿车“太古里1 号”。而彼时的中国,康有为、梁启超还在为前途命运奔走,孙中山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等到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被制造出来,已经是50年后的事情了。

1925年,美国福特打开了日本市场,此后十年,美系车企统治了整个日本。有一种说法认为,1923年关东大地震让日本人认识到了汽车的重要性,而这也是美国车企打开日本市场的诱因。在美系车占领日本的时间里,日本走进了汽车发展的萌芽期。1933年,大名鼎鼎的日产汽车成立。1936年,日本颁布《汽车制造事业法》,禁止外国汽车公司进入日本,福特和通用被迫退出。1937年,日本最顶尖的汽车公司丰田汽车成立。在这个阶段,日本汽车产业以模仿和山寨为主。

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经过漫长的恢复期,汽车工业开始进行重塑,当年被迫离开日本的美国车企回归,欧洲生产的小型汽车也开始进入日本市场。那时的日本车企生存艰难,而后,日本又重新开始施行政策保护措施,1951年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设置高关税壁垒,同时严格禁止海外资本直接投资日本汽车工业。

日本的汽车工业随着经济的重新繁荣开始进入爆发期,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腾飞,“皇冠”、“卡罗拉”、“阳光”陆续面试。1966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了英国,挤进全球前三,1967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国内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百万辆。到了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汽车供应基地。此后,日本一直稳居世界造车第一梯队。

在中国,有一个时期,国人买入门车首选就是“日系三杰”,优秀的发动机技术、可靠的机械性能、省油精致的产品形象深入人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的燃油车领域,日系车仍然是销量榜中比较耀眼的存在。

不过,日系车所面临的压力也无比巨大。

和巅峰期的30.79%相比,日系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正连年下降,2020年是23.1%,2021年是20.6%,2022年是17.8%。

中国市场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度让国外市场难以理解。

曾有合资企业高层透露,在疫情的三年中,中外车企的交流变少,传统的国际造车大厂隔着互联网,没有看懂中国发生了什么。而在中外商业交流重回正轨之后,德国某车企高层亲身来到中国,才突然意识到,中国智能电动车已经异军突起,在世界范围内扮演了领跑者角色。

二、中国造车理念的根本性变化

日本企业界并非看不到中国汽车市场所发生的改变,也并非对新能源的发展毫不动心。事实上,无论是丰田、日产还是本田,都有电动化车型的投放计划。然而,更本质的问题却难以马上解决。

燃油车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业产品,非常符合机械爱好者们的想象。发动机的轰鸣和变速箱里面齿轮的咬合是汽车爱好者们的信仰。然而,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变了。

就像数码相机干掉了胶卷,智能手机吃掉了数码相机。把某一个行业做到极致,未必能够令这个行业得以繁荣,而在历史的进程中,科技车轮的碾压总会送走一些无辜的奋斗者。

看待新能源车,单纯去讲省钱和更换动力形式是不够的。

如今的新能源车是新能源车+智能网联车的综合体:

首先,在动力形式上,电动车的电动机和燃油车的发动机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结构更简单,能量输出更强大,动力传导损耗更小。

在实际使用中,相比电动车,汽油车需要更频繁的保养,需要更优秀的降噪措施,也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加速。

其次,新能源车拥有更多的电量,可以搭载更强悍的智能化配置。

不要小看“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设施都是用电大户,每一个设备的上车都需要进行通盘考虑。而在这些显性设备之外,未来搭载大模型的座舱和配备更多传感器的智能驾驶,都不算省电。

传统燃油车车主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熄火之后尽量少用电,否则,后果严重。

而在电动车看来,熄火是什么...

实际上,不少人会把某些事物赋予特殊意义,就像如今被小红书重新带火的胶卷一样,它在精神图腾的加持下会产生昙花一现的灿烂,但是,这仍然难以让它成为主流商品。而今的“燃油车偏爱”,也很难说不是另一种精神图腾。

汽车从蒸汽动力过渡到燃油动力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如今,电气化革命进行到汽车领域,明显变得迟缓了。

其实,丰田汽车等日本企业对汽车未来的判断,认识非常准确。电动车相比燃油车,只差固态电池这个临门一脚。解决了“能量密度”和“补能”问题,燃油车走进历史是一个必然。

三、新能源,日本政府早有打算

汽车产业是日本非常重要的一大产业,其规模占日本工业总产值的40%,占日本经济体量的8%(2022年数据为7.8%)。目前,日系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在新能源领域的声量也相对弱小。因此,对于日系车企的发展,不少经济界人士予以了高度关注。只是,经常有营销号把工业总产值当成是GDP,然后唱衰日本车企,顺带唱衰日本经济,多少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前几天,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政府正计划提供为期十年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电动汽车生产和半导体设备制造等五个领域的大规模生产。有解读称,这一措施将效仿美国和欧盟,旨在鼓励本国企业在国内生产,同时促进日本能源转型。

其实,日本政府一直在出台和鼓励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6年5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国家能源战略”,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石油依赖度降低到40%。2008年12月,日本政府表示,将联合美国乐土( Better Place)公司,以及斯巴鲁、三菱等日本汽车厂商共同参与由日本环境省实施的电动车试验项目--“新一代汽车导入促进业务”,这一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电动车及其电池更换站的可行性。

此外,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汽车,日本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绿色税制”,它的适用对象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以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前3类车被日本政府定义为“下一代汽车”,购买这类车可享受免除多种税赋优惠。

说日本汽车产业不注重转型,其实是真的冤枉了日本企业。日系车企的混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氢燃料电池车技术拥有专利占全球的70%,丰田+出光兴产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数全球领先。哪怕日本人死板的印象再怎么深入人心,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企业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尝试不比任何人少。

四、日本失落的不是汽车力量,而是定义汽车的力量

国人可能很难想象,为何中国人都已经减少买日本汽车了,日系车企的大佬还敢口出狂言看不起电动车。其实,把全球数据拉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另一个事实。在纯电领域没什么明显建树的日系车企,在全球范围内,车卖的并不差。

2022年度:丰田全球销量1050万辆同比增长1.4%;本田全球销量约为 440 万辆,同比增长 6.4%。

2023年上半年:丰田集团全球销量为5419841辆,同比增长5.5%;本田集团上半年全球销量184万辆,同比下降0.1%。

日系车企的实力显然没有国内媒体们评价的这么不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系车和德系车在大众眼中,尤其是在传媒眼中,正在失去吸引力,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高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国自主化品牌的发展。无论是鼓吹国产,还是给予补贴以及设置政策壁垒,都是各国通用的手段,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在中美双方媒体的你来我往中,无论是赞誉还是批评,都已经把关注度放在了自己的篮子里。而日本和德国,正如自己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一样,注定了是配角。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产品的内卷带来的是超高速的迭代,而这种迭代速度如果向全球普及,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前面讲到的一样,在中国市场中,新一代的汽车并不仅仅的能源形式的改变,而是外观/能源形式/座舱智能化/电气化配置的全方位升级。

现阶段,谁的汽车造的酷炫,谁的概念更新,谁就会更得到媒体们的青睐。日本是一个保守国家,正如一位在日本做软件开发的朋友私下里吐槽的。日本敏捷开发的同事们,懂得什么是开发,但是根本就不懂敏捷。因此,日本人的死板和传统也是阻挡汽车进步的一大障碍。日本车企甚至尝试,让电动汽车模拟出燃油车换挡时的体验。

实际上,在电动车领域,“软件定义汽车”不容质疑。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大模型上车,汽车的改变都已经将驾驶这件事变得更加轻松且有趣。有研究者总结现今国内的汽车市场,“总量不变,电车增加”,总体发展趋势是“小纯电,大混动”。这些判断的底层依据是,能买车的人也就那么多,枯燥的燃油车显然不如智能电动车更有趣。

语音助手/大屏幕,智能导航/展翼门,谁看谁不眼晕啊。

在科技大爆炸,东西方技术强烈冲撞,小作文和小视频就能影响一个企业前途的年代,还想靠“极致”赢得市场?

对不起,目前的世界,谁的声音大,谁有理。

0 阅读:389

锚思科技网

简介:锚思科技网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