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 时一禾
《玄鸟归来》新书座谈会海报
《玄鸟归来》新书座谈会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现场
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从文学价值、创作特色、文化传承等角度对该书展开深入探讨。
武皓发言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河南省诗歌学会名誉会长高金光用“七彩光波、晶莹剔透”概括作品风格,认为其“融汇古今中外,既有哲思深度,又葆有诗意的质朴”。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耿相新从出版视角评价该书:“《玄鸟归来》兼具文学性与历史厚重感,语言精准流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认为,作品“充满蓬勃生命力与思辨性,以自由形式回应时代命题”。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张晓雪指出,书中对日常事物的描写融入哲学思考,“以小见大,展现了散文诗的宏大叙事能力”。河南省作协原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原副院长墨白强调,王幅明在游记体与散文诗结合上的创新是一大亮点,“语言研究为创作奠基,文体实验为散文诗开辟新径”。
高金光发言
耿相新发言
南飞雁发言
张晓雪发言
墨白发言
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原院长孙广举,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原副院长冯杰因事未能到场,他们分别委托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许华伟、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梅化南以宣读书面发言表达祝贺。
孙广举指出,王幅明作为复合型人才,其眼界、胸怀等为写作提供丰富素材,让他成为独具魅力的写作者。
冯杰认为王幅明多年来积极组织中原散文诗队伍,是散文诗创作的 “力行者”。冯杰用 “天命玄鸟,降而生中原的散文诗” 来强调王幅明对中原散文诗发展的重要意义。
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散文选刊》副主编赵瑜认为这本书是 “在场” 的写作,作者将自我与行动、阅读相结合,不回避现实,知识介绍有新意且充满反思。
河南省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大河诗歌》杂志社社长高旭旺则从编辑学角度称赞该书设计精良,“封面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美学,呼应了文学性与文化传承”。
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研究会会长杨炳麟认为《玄鸟归来》文化底蕴深厚,弥补了散文诗写作的不足,承载时代导向,展现作者构建文化体系的努力,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河南省财政金融学院原韦伯国际学院院长范恪劼教授指出王幅明在书中对多方面实现更新突破,勇于自我反思,在散文诗坛实现创作和文风的创新。
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张晓亮指出《玄鸟归来》具有当代价值和竞争价值,为河南文学树立了标杆。
赵瑜发言
高旭旺发言
杨炳麟发言
范恪劼发言
张晓亮发言
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研究会副会长郝子奇认为该书人文情怀宽广,在多方面表现突出,全面展示了王幅明的散文诗创作理论和实践。
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史料》执行主编赵立功从文本审美角度,提出散文诗是跨文体题材,《玄鸟归来》展示了其形式的无限可能和宏大叙事能力,知识丰富,语言节制,践行传统诗学观念。
河南工人日报总编助理奚同发以“风雅颂”概括作品特质,呼吁加强跨平台推广。
郑州晚报副总编、正观新闻总编李韬提出,散文诗可通过报纸副刊扩大受众,并建议制作短视频解读书中意象,吸引年轻读者。
郑州日报郑风副刊主编陈泽来分享与王幅明的渊源,祝贺新书成绩,认为该书证明散文诗能讲好中国故事,拓展了其影响力。
《奔流》杂志副主编游磊表示,书中“在场写作”的特质,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与反思。
王守国总结,河南历来是文体创新的沃土,王幅明通过创作、研究和组织活动,推动了散文诗在中原的发展。“他的作品以散文形态承载诗意,以哲学思考观照现实,为文体探索提供了重要范本。”
王幅明最后致谢,并坦言:“散文诗是我半生的坚守。未来将继续耕耘,与同仁共同谱写中原散文诗的新篇章。”
《诗经》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王幅明先生的新著《玄鸟归来》,体现了河南散文诗的坚守,也让河南散文诗在文坛上有了一峰,有了一泓,更有了一方自己的“打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