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清凉寺三菩萨壁画被洋人分成12份,运到了英国。近100年后,它终于“回家”,却让人看了无比难受。
这幅三菩萨壁画可以说是一件稀世珍宝,它高4米,宽3.9米,所绘制的三位菩萨栩栩如生。
《英国博物馆季刊》形容这幅画“世上没有一件藏品能像它一样独一无二”。
据史料记载,壁画是在1424年开始绘制的,前后耗费了44年才终于将它完成,所耗人力之大,时间之广,在我国的文物史上,都是极稀有的。
然而,这样一件举世无双的珍宝,如今却已不在国内。
此时的三菩萨壁画,正坐落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我们若想一睹风采,只能不远千里飞去英国。
自己国家的文物,可我们却连看一眼都费劲,想想都觉得是一件非常惋惜的事。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见这幅壁画,河北博物院一名研究员郝建文想出了一个办法,终于圆了万千国人一睹名画的心愿。
要说这幅壁画为什么会流落到英国,还得把时间倒推回1925年。
那年秋冬时节,英国人来到了河北省行唐县,听闻了壁画的盛名,就想要把它买走。百姓们自然是不同意的,卖什么也不能卖国宝。
可这英国人不死心,便偷偷收买了当地的官员,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壁画。
割下壁画当天,百姓们自发地包围住寺庙,想要阻止英国人将它带走,可是在官员的庇护下,百姓们的抵抗并没有什么用。
最终,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英国人将壁画切割成了12块,运回伦敦。这个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作品,最终竟然落得个被切割的下场。
后来,壁画辗转了多个买家,最后进入了大英博物馆。
1994年,行唐县委书记来到英国,在博物馆看到了这幅画,大受触动,将它拍了下来,随后将照片挂在行唐县的招待所。
正是这张照片,给了这幅名画得以重新“回国”的机会。
2017年,研究员郝建文参加了一个壁画传播的项目,他想起了曾在行唐招待所看到的那张壁画的照片,觉得实在是可惜,思索再三,他决定要将这幅壁画以1:1的比例临摹下来。
但这个工程实在是太大了,他一个人很难完成,于是,他邀请了几个市县的专家人员一起参与这个项目。
人是找齐了,但更大的困难也接踵而来,几百年前的壁画,不说画功难以模仿,单是这色彩就很难做到完全还原。
郝建文后来经过多次试验研究,选定了用百草霜(锅底灰)调胶来勾线,用矿物质颜料来着色。
终于,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加入了20余人,这幅“壁画”得以重见天日。
这幅等比例临摹画先后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展览,引起了剧烈反响,大家都为我们曾有这样一幅传世之作而感到庆幸,却也为失去了它而感到惋惜。
行唐县相关人员看到了这幅临摹画后,表示愿意出资购买,放在行唐博物馆,但郝建文等人却不愿意卖。
他们决定将这幅画捐给行唐,让这个国宝以别样的方式“回家”。
郝建文曾说,与其将它放在画室里欣赏,还不如放在博物馆让所有人都能一睹文化的风采。
说实话,以这样的方式,让国宝“回家”,也实属无奈之举。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和三菩萨壁画一般流失在外的国宝不计其数,单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就有两万多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摹本,《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绢画,也被称作是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它的价值和意义抵得过我国任何一件古文物,说它是“镇馆之宝”也不为过。
原本这画卷是乾隆皇帝的心头爱,天天放在案前观看。可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竟残忍地将它夺走,还用25英镑的白菜价卖给了大英博物馆,从此以后它便流失国外,再也无法回家。
而且英国人还因为不熟悉这画的保存方式,导致古画开裂,被拦腰切断,真是令无数国人惋惜。
在大英博物馆里,写着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和悠久的文明……”
然而这话如今看来,竟颇为讽刺,我们的悠久文明,却只能在国外欣赏到。
只盼有一天,我国能更加强大,到那时能够真真正正地接它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