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惨败悲剧,在于都没做太错

義聊综合 2024-11-22 14:38:50

上高中时候,记住了一句话: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那时候还小,不太懂,如今年齿见长,对于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统治者

统治者,自然是皇帝和太后,他们整体上是一体的,割地赔款,他们是最心疼的。战败的结果自然无法承受,但在战争之前,却都是合逻辑的。

能让李鸿章一家独大吗?肯定不能,封建统治者是要分而治之的,如果李鸿章一家独大,将来皇帝或者太后如何驾驭?所以一定要培植翁同龢,与李鸿章打擂台;甚至要培养张之洞,“咱大清不止他李鸿章一朵云彩能下雨”。

太后岁数大了,该退位,自然该有个园子颐养天年;皇帝要上位,自然要太后及时让出来,早盖个院子,也应该。于是,颐和园是朝廷的急务,北洋水师,也就不能太急了。

二、大臣们

要说谁最舍不得割地赔款,是慈禧和光绪;要说谁最舍不得北洋舰队,那就是李鸿章了。

李鸿章搞了一辈子洋务,北洋水师耗费巨大,是他的命根子。他镇压太平天国也好,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也好,各种如招商局、矿务局,几乎所有的活动,归结到底,是维护清王朝,是他自认最重要的海防,也就是北洋水师。

一辈子的心血,如果说世上有人比李鸿章更心疼北洋水师,你信吗?

但是,李鸿章也面临很多问题:干太好了,朝廷猜忌;干得太好,大臣嫉妒,须知,官场的位置,哪个都有人惦记,都有人想取而代之;不干者无罪,干者都是罪。

在任用北洋水师提督(总司令)的问题上,留学派如刘步蟾和邓世昌等,毕竟,一不是自己人,二没有战斗经验,三者人品未必靠得住(抽大烟等习惯都有)。思来想去,还是丁汝昌最合适,首先自己信任,二是有战斗经验,三是人品厚道,这就能够团结大家。最后的结局,也是这样,北洋水师在黄海一战,虽然丁汝昌受重伤,仍能坚持为大家壮士气,而整个舰队也团结一致。

从反派翁同龢的角度,也对,牵制李鸿章,有翁同龢的私怨和小心思,但是,换个人来,也未必就能大力支持李鸿章。阎敬铭对北洋水师的大力支持,固然是个人的政治眼光,但是也有私谊。事实上,清廷的财力,确实无法维持如此好大支出。

三、军方的逻辑

在北洋水师,司令丁汝昌,是骑兵出身,老好人,但不适合带海军,只不过老板(李鸿章)支持,所以能做老大。

但是,将领们,谁能看得上外行?谁不想上位?

刘步蟾在吸毒,方伯谦在纳妾,其他人也在放荡无忌,毕竟,整个朝廷的军队都是如此,何必苛求北洋呢?

邓世昌是与众不同的存在,但毕竟是异类。

朝廷又不拨银子,从最初设想的大规模采购(包括吉野号军舰),到后来的补充弹药的六十万两银子,朝廷如此,还要管带军官们自己掏腰包吧?

也许,能掏得起,但是更多的,都不该掏。

从朝廷的角度,我钱都拨了,你炮弹该够;从中间商的角度,我钱不够分哪(所以炮弹掺沙子)。

一场大战,各怀心思。从朝廷到李鸿章,再到北洋舰队,即使心里都装着大事,终归在逻辑上,也没有全错。

还是回到课本上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封建制度。

1 阅读:110

義聊综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